2016-08-18 23:19:55
1898年,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開始,梁啟超以佈衣身份被光緒皇帝召見,被賞六品官秩,辦理譯書局事務。三 個月後,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被清廷通緝,流亡日本。到達日本後,梁啟超接受瞭大量的來自西方的思想和學術,他感到“近世泰西各國之 文明,日進月邁,觀以往數千年,殆如別辟一新天地”。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創辦《新民叢報》,建立瞭自己的宣傳陣地。此後,梁啟超雖然主要還是站在保 皇派的陣營裡,但他已經和自己的老師康有為產生瞭思想分歧。梁啟超在給徐勤的信中說:“中國舍革命外無別法。”但他懾於康有為的師尊,沒有公開主張革命。 《新民報》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教育和啟蒙瞭一代熱血青年。毛澤東在和斯諾的談話中,就回憶說自己非常愛讀《新民叢報》。梁啟超本人對自己的啟 蒙之功亦很自負,自封為“新思想界之陳涉”。對於《新民叢報》的影響,近代著名詩人、外交傢黃遵憲在給梁啟超的信中有所評價,雖有諛詞之嫌,但大體上是準 確的:
……以公今日之學說之政論,佈之於世,有所向無前之能,有惟我獨尊之概,其所以震驚一世,鼓動群倫者,力可謂雄,效可謂速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茫茫禹域,惟公是賴。
除瞭在報紙上撰文以為,梁啟超在流亡期間還著書甚多。他通過這些書籍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傳播近代思想文化,倡導“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批判中國 人的國民性。梁啟超認為專制制度的總根源是“以國傢為彼一姓之私產”,實行愚民政策和馭民之術,國傢如欲興旺,則必須興民權、開民智。梁啟超還大量介紹西 方思想傢如霍佈斯、斯賓諾莎、盧梭、達爾文、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和思想,特別是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和盧梭的“天賦人權”的思想。梁氏認為中國人的 國民性存在弱點,其主要弱點是人民隻知有“私德”而不知有“公德”,隻對某一個人效忠和負責,而不能對社會負責。隻有“私德”的人是不能成為現代意義上的 公民的。梁啟超開瞭中國現代國民性批判的先河,後來的魯迅等人是這一事業的繼承者。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這一問題仍未得深究。
在政治 傢的身份之外,梁啟超的最大成就是在史學領域。梁啟超是所謂“新史學”的代表人物。這一思潮的名字,就是從梁啟超的著作《新史學》而來的。《新史學》的發 表,即是“新史學”的宣言書。梁啟超批判舊的史學傳統,認為歷史不僅僅是要記錄事實,更要揭示歷史發展規律。梁啟超將西方的社會進化論運用到他的史學理論 中,將新史學的指導思想定為“提倡民旅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於此優勝劣敗之世界”。與《新史學》同年,梁啟超撰成《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 這是梁氏史學著作中的扛鼎之作,被史學界贊為“氣魄非凡”。該文以中國思想的流變為脈絡,將中國歷史劃分為七個時代。這一論文是梁氏“新史學”主張的實踐 典范。梁啟超史學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為人物作傳,他為王安石作傳,為袁崇煥作傳,為鄭和作傳,為李鴻章作傳;他也為外國人物作傳,如克倫威爾、意大利建國 三傑等。從他對傳主的選擇就可以看出,他關註的主題是愛國、自強和革新。梁啟超還是外國史研究的先驅,他在1914年撰寫瞭《歐洲戰役史論》,開辟瞭全新 的學術領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共和肇始,梁啟超也回到瞭闊別14年的祖國,歷史再一次把梁啟超拋到瞭政治的 風口浪尖上。袁世凱並不滿足於大總統的位置,為復辟稱帝加緊謀劃。一幫無恥文人組織瞭“籌安會”,積極勸進。梁啟超在天津和他的學生蔡愕秘密協商反袁大 計,並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警告袁世凱,復辟帝制就是自取滅亡。蔡愕秘密到達雲南,組織討袁護國軍。梁啟超備嘗艱辛後到達廣西,他成功地策動 瞭陸榮廷通電獨立,有力地壯大瞭反袁的聲勢。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下被迫取消帝制,梁啟超聯合南方各地的反袁力量,要求袁世凱無條件辭職。袁世凱最終憂 懼而亡,梁啟超在護國運動中的功績可垂青史。1917年,張勛擁立溥儀復辟,梁啟超再次通電反對,維護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