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9:39
名言嘉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榮譽稱號:隱逸詩人之宗
影響力星級:★★
[人物檔案]
姓名: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溢靖節
出生:公元365年
逝世:公元427年
祖籍: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
出生地:江州豫章郡(今江西宜豐縣)
逝世地:潯陽(今江西九江)
主要身份:文學傢
主要功過:開創中國文學中的“田園詩”傳統
主要著作:《桃花源記》、《歸去來辭》,有《陶淵明集》
[人物生平]
陶淵明於公元365年生於江州豫章郡,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前期的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陶敏是安成太守。陶淵明出生在這樣一個官 宦之傢,從小受到瞭很好的教育。不過在陶淵明成長的過程中,傢道逐漸中落。在陶淵明21歲的時候,他傢在宜豐的田園被康樂縣公謝玄侵奪。公元393年,陶 淵明28歲時,為謀生計,開始走上仕途。他起先任江州祭酒,但因“不堪吏職”,辭官而歸。州府召他任主簿,他拒絕瞭,在傢中閑居瞭六七年。公元399年, 在34歲時,陶淵明被荊、江二州刺史桓玄命為軍府參軍,三年後,因母親去世回傢居喪。公元404年,陶淵明39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又做建威 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一年後辭歸。公元405年,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有一天,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 “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次年,陶淵明寫就瞭流傳千古的《歸去來辭》。此後,陶淵明就隱居在傢鄉,未再出仕。公元408年, 傢中突遭火災,全傢被迫棲居舟中。公元419年,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詩並記》。公元427年,陶淵明在潯陽逝世,終年62歲。死後被朋友私溢“靖節”,歸 葬宜豐故裡。
[影響力評述]
如果在中國歷史上尋找一位言行完全統一並相得益彰的人,這個人就是陶淵明。陶淵明對 歷史的影響既通過他的超然脫俗的文字,也通過他卓爾不群、高傲耿介的行為。陶淵明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身後,也隻有李白、杜甫可以與之比肩。陶 淵明對後世詩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詩人都有專門的“和陶詩”。陶淵明的行為,其實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從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就開始瞭,但陶淵明給瞭 這種行為一個明確的名字,就像現在的企業“Logo”一樣。“陶淵明”因此而成為瞭一個符號,一個為瞭尊嚴而不屈服於俸祿的符號。後世李白的“安能摧眉折 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與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一脈相承的。但陶淵明更徹底,更決絕,更義無反顧,沒有一絲的掩飾,沒有一絲的猶疑。其他人的 出世,是在“廟堂之思”斷絕之後的一種無奈的選擇或者逆反,而陶淵明的出世卻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渴求,他因這份至真至樸而感動後人。
陶 淵明出生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陶侃有一句名言:“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 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清人鄭板橋曾撰對聯曰:“曾三顏四,禹寸陶分。”其中的“陶分”,就是指陶侃“惜分陰”的故事。出生於這樣一個顯赫的傢族, 陶淵明年輕時也曾有過壯志豪情。他後來回憶自己的年輕時代時說: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陶淵明為何後來成瞭一個“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人,後人不得而知,大約還是本性使然。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他在《五柳先生傳》中為自己畫瞭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必欣然忘食。”大約在陶淵明28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出來做官,主要的原因是為瞭養傢糊口。南朝文學傢和史學傢沈約在《宋 書·陶潛傳》中對此有生動的描述:
親老傢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贏疾。復為鎮軍、建 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乃使二頃五十畝種林,五十畝種粳。郡遣督郵 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即日解印緩去職,賦《歸去來》。 陶淵明數次做官,又數次去職,從來沒有做長過。即使是在他做官的階段,他也時時懷念田園的隱居生活,有詩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