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的傳播 找事孤兒的影響

2016-08-18 23:19:32

  一段歷史撲朔迷離,一段往事歷久彌新,一個故事幾經改編,一部史劇馳名中外,這就是“趙氏孤兒”的故事。作者對古今中外有關《趙氏孤兒》的各種版本做瞭詳盡的收集介紹,以供讀者進一步瞭解這個劇本的傳奇。 任衍鋼 最早《趙氏孤兒》故事的版本,是春秋史學傢、中國傳統史學之父左丘明(約前502年-前422年)的《左傳》版本。故事發生在前587年,晉國大夫趙朔已死,其妻晉成公之女莊姬與趙朔叔叔趙嬰齊亂倫私通,引起趙傢內訌。趙嬰齊因傢醜被放逐齊國,由此引起莊姬忌恨,遂聯合與趙氏有積怨的欒氏等傢族,以誣陷趙傢謀反為由發難,除莊姬的兒子趙武在宮中撫養外,趙傢幾乎滿門皆斬。晉國執政大夫韓厥力保趙氏,趙氏土地得以保留,後來又封於趙武,使趙氏傢族得以復興。

  後來主要流傳的是西漢著名史學傢司馬遷(前145-前90)《史記·趙世傢》的版本。晉景公三年(前597年),有寵於晉靈公的屠岸賈擔任司寇,以懲治殺晉靈公兇手趙穿(晉國大夫趙盾的族弟)為借口,誅殺趙傢於下宮。趙朔之妻(晉景公的姐姐)當時懷孕在身,因在宮中幸免於難,遺腹子趙武被趙朔朋友程嬰等救出,藏匿於山中。為瞭保護趙武,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用別人的嬰兒替之,並被一起殺死。趙武15歲時,在晉大夫韓厥的努力下,晉景公為趙氏昭雪,滅屠岸賈及傢族,恢復趙氏封地。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戲劇鼎盛的時代。元代著名戲劇作傢紀君祥,依據司馬遷的故事和民間傳說,改編成戲劇《趙氏孤兒大報仇》,仍簡稱《趙氏孤兒》。比起司馬遷的故事來,這段戲劇故事更加悲壯感人。一是故事背景由晉景公改為晉靈公;二是莊姬撫養改為把孤兒托付給民間醫生程嬰後自縊身死,孤兒宮中藏改為宮外藏;三是程嬰為拯救趙氏孤兒用他人孩子頂替改為獻出瞭自己的獨子;四是被請封的晉國大夫韓厥,改為為保留趙氏唯一血脈而拔劍自刎,趙盾門客公孫杵臼、程嬰被改為老宰輔和草澤醫生,並且公孫杵臼為替程嬰隱藏趙氏孤兒撞階而死;五是孤兒在深山中長大改為被仇人屠岸賈收為義子並在屠府中長大;六是孤兒成年後,是程嬰而不是韓厥告訴趙氏孤兒一切,終於向屠岸賈復仇,從而完成瞭忠義戰勝奸惡的大結局。後來廣為流傳的正是紀君祥所著的元雜劇版本。 此外,在我國古代,除與元雜劇《趙氏孤兒》同一題材的作品外,還有南戲《趙氏孤兒記》及其後的明代傳奇《八義記》和清代地方戲《八義圖》等。需要指出的是,把趙氏孤兒與山西盂縣藏山聯系起來的是《八義圖》等,而不是紀君祥的版本。由此可見,趙氏孤兒的故事在中國古代也是版本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

  然而《趙氏孤兒》的影響力之大,不僅在於對中華民族忠義思想的教化,它更是第一個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中國劇本,在海外也產生瞭較大影響。 第一位翻譯《趙氏孤兒》的是法國漢學傢、天主教耶穌會神父馬若瑟(1666-1736)。馬若瑟1699年至1736年在中國生活,1731年(有人說是1698年)將該故事翻譯成法語,並命名為《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馬若瑟是天主教徒,翻譯體現瞭馬若瑟認為的道德精神。馬若瑟雖在中國生活長達30餘年,但是對中國戲劇藝術和中國詩詞似乎還是缺乏深入研究,他在譯介中認為:“這種唱詞不易理解,對歐人來說更是晦澀難懂,因為其中富含我們所陌生的隱喻,其修辭法也是我們難以領會的。”故他在將《趙氏孤兒》傳播到海外時省略瞭中國戲劇中重要的唱詞。雖然體現中國元劇藝術形式上的特點已蕩然無存,但故事情節基本沒變。

  翻譯完成後,馬若瑟將譯本托人送給法國著名的漢學傢、法蘭西科學院的傅爾蒙(1683-1745),但劇本被錯送給漢學傢、法國神父杜赫德(1674-1743)。未經馬若瑟和傅爾蒙的同意,杜赫德就將該劇收入自己的《中華帝國全志》(Description de laChine),並於1735年發表。至於《趙氏孤兒》中為什麼沒有翻譯唱詞,杜赫德在自己的書中提到:是因為劇中的唱詞晦澀難懂,包含瞭許多我們無從知曉的中國典故和古代文學的因素。在1736年到1741年,《趙氏孤兒》有兩個版本:一是1736年理查德·佈魯克斯的版本改編;二是格林和格瑟利在1738到1741年的版本。這些版本基本上都是依據馬若瑟翻譯的版本,並由此引起瞭中國風的潮流。在1741年至1759年之間,該劇湧現瞭諸多改編版,有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版等,但萬變不離其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