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生平事跡 文天祥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18:52

  名人語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將領、文學傢。他堅貞不渝、視死如歸、愛國愛民的一片丹心,永照史冊。

  【名人歷史】

  文天祥(公元1236年-公元1283年),字宋瑞,別號文山,吉州廬陵人(今江西吉安人)。作為南宋最後一位丞相,他在對投降派的鬥爭和對元軍的鬥爭 中表現出來的威武不屈、寧死不從的崇高民族氣節和品質令人欽佩。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殫精竭慮,戎馬倥傯,以其光輝的一生實現瞭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 偉願望。

  文天祥的父親喜好博覽群書,收藏瞭許多書籍,他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請名師教文天祥學習。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 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知識學問增長很快。文天祥少年時在孔廟中看到先賢歐陽修、胡銓等人的塑像,非常仰慕,自發慨嘆說:“我 死後不配享於他們之中,非大丈夫。”可見他年少時就有一番大志。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極端腐敗、民不聊生的歲月中。在文天祥出生的那 一年,蒙古軍對南宋屢屢侵擾。淳枯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大汗,在宋蒙邊界地區屯兵置糧,蓄意南侵。寶枯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 攻人雲南,將南宋包圍瞭起來。在這十分嚴峻的時刻,文天祥自然憂心忡忡,立志要抗敵復國。

  寶祜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赴杭州 參加進士考試,高中狀元。在殿試中,他做“禦試策”提出改革方案,切中時弊,並且表明瞭自己的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是個難得 的好人才。南宋理宗皇帝親自將文天祥定為狀元。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文天祥被朝廷任命為承事郎,自此開始瞭他坎坷多難的人生旅途。

  公元1259年,忽必烈繼承汗位。蒙古大軍在滅金以後,繼續攻打南宋。忽必烈率蒙古軍隊突破長江天險之後,包圍瞭鄂州。南宋朝廷為之震驚,當時在朝中掌 權的宦官董宋臣等人提出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的主張。但是文天祥卻竭力反對,他不計較個人安危寫出瞭一篇《己未上皇帝書》冒死向皇上進諫。他在上書中請 求皇帝徹底悔悟,並鄭重指出:“若聽從董宋臣的建議,則‘六師一動,變生無方’,因此必須斬董宋臣以謝天下。”他在奏疏中還提出瞭四個方面的改革措施,以 求救亡圖存。文天祥的提議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文天祥上書辭去瞭朝廷改授的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制官廳的公職。

  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遷到燕京,改名大都,正式改國號為“元”。建元之後,他便開始籌劃滅亡南宋的計劃。

  公元1273年春,屢遭貶謫的文天祥又被朝廷任命為湖南提刑。

  公元1274年,元軍經過5年圍城攻堅戰,拿下瞭南宋的門戶襄樊。

  當朝宰相賈似道荒淫誤國,謊報朝廷,稱“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沉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此後,元軍在左丞相伯顏的率領之下,以20萬大軍的優勢兵力,分幾路進攻南宋的首都臨安。南宋朝廷陷入瞭極度恐慌之中。

  元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很就就打到瞭臨安附近。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後發出《哀痛詔》,命令各地將帥起兵“勤王”,以解救京城之圍。在危難之中,隻有文天祥、張世傑等人來京城勤王。可見南宋朝廷已經失去瞭民心。

  文天祥當時擔任江西安撫副使,他接到勤王的詔書後,立即把傢產拿出來作軍費,招募瞭1萬民兵趕到臨安。當時有人勸他說:“如今元軍大兵壓境,你用新招募 的民兵去迎戰,就好像是把羊投進狼群裡面,不是白白送死嗎?”文天祥回答說:“我知道這樣做解決不瞭實際問題,但我這麼做,是希望能使天下的忠臣義士都起 來勤王,這樣大宋的天下就有救瞭。”

  南宋一方面讓忠臣義士來勤王,另一方面卻在暗中向元求和。為瞭達到求和的目的,謝太後甚至以南宋皇帝向元朝皇帝稱侄或侄孫為條件。但伯顏執意不允。謝太後又表示願意向元朝稱臣,伯顏這才同意商談。

  投降派的主張遭到瞭文天祥、張世傑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強烈要求與元兵決一死戰,但投降派代表陳宜中卻代替皇帝起草瞭降表,連同皇帝的印璽一起送給瞭伯 顏。陳宜中私自逃走。張世傑看到朝中投降派占據瞭上風,臨安守備非常虛弱,於是便到定海一帶去招兵買馬,以此舉來壯大京城的守備力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