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8:24
郭沫若(1892~1978年),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沙灣鎮的一個地主兼營商業的傢庭。乳名文豹,學名開貞,號尚武,筆名之一“沫若”,是取他故鄉的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又名平羌江)兩河合攏之意。郭沫若不滿五歲就開始受私塾教育,自幼打下瞭牢固的國學基礎。郭沫若的少年時代,正是近代中國歷史從維新變法向辛亥革命過渡的歷史轉換時期,是新舊思潮首次大交鋒的時期,這些都使郭沫若在沉悶的四川宗法社會呼吸到瞭一點新鮮的空氣。
1917年7月,郭沫若考取瞭天津陸軍軍醫學校,後因不滿意學校當局而不願意入學,在他大哥的資助下,同年年底赴日留學。留學期間,郭沫若閱讀瞭大量外國文學傢和思想傢的作品,泰戈爾、歌德、惠特曼、海涅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深深地影響瞭他詩歌的藝術風格。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瞭,天安門前愛國青年的呼聲喊出瞭億萬中國人民近百年來鬱積在心中的憤怒,也震動瞭這位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赤子的心。1919年5月中旬,郭沫若與同在日本留學的幾位同學組成瞭“夏社”,搜集日本的侵華言論和資料,譯成中文寄回國內。這時郭沫若和上海《時事新報》有瞭接觸,並發表瞭許多新詩,顯示出其浪漫主義詩才。1921年與鬱達夫、田漢、張資平創立“創造社”並出版瞭中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之作——《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主要收錄作者1919年至1921年間的新詩53篇,其中包括瞭3篇詩劇。構成《女神》主幹的作品大多產生在“五四”運動的高潮期,即民族覺醒與個性解放聯袂而來的狂飆時代,也正是郭沫若的“詩的創作爆發時期”。
《女神》分為三輯。第一輯取材於古代傳說或歷史,“獨具風韻,令人神馳”,開創瞭詩劇這形式;第三輯是一些小詩,平和樸素,清幽淡雅;第二輯是《女神》的靈魂,震撼“五四”時期整個詩壇的正是這一輯中激情飛揚,熱血沸騰的詩篇。
《鳳凰涅槃》是女神中最優秀的一篇抒情長詩,在第一章《序曲》中,作品一開始便向我們展示瞭一幅悲壯的場景,“山右有枯槁瞭的梧桐,山左有消歇瞭的醴泉,山前有浩茫的大海,山後有陽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風凜冽的秋天”,在這樣一個萬木枯槁、淒風冷雨的世界,生活瞭五百年的鳳凰一邊唱著悲歌,一邊四處采集香木,點起熊熊的烈焰,準備自焚而後重生。接著在《鳳歌》、《凰歌》和《鳳凰和鳴》中,詩人借鳳與凰之口,傾吐瞭他們在漫長的生活歷程中,訴說不盡的痛苦和煩惱:在大千世界,他們飛遍東西南北,竟找不到一片安身立命的地方!在這個“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舊世界裡他們受盡瞭折磨。鳳凰自焚的壯舉引起瞭世間的凡鳥都來觀葬,他們或挖苦嘲諷,或幸災樂禍,都無法真正理解鳳凰自我犧牲的精神。最後一章《鳳凰更生歌》表現瞭因自焚而獲永生的鳳凰蓬勃的朝氣和無限的歡悅。“一切的一,更生瞭。一切一切,更生瞭。”詩人以汪洋恣肆的筆調和重疊反復的詩句,著力渲染瞭鳳凰更生後的歡樂、和諧、自由與熱烈。借用這樣一個美麗的神話,來象征“中國的更生”:舊中國經歷數不盡的災難,已經衰老瞭,陳腐瞭,須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毀滅舊世界,而後才能獲得新生。
《天狗》借用瞭民間所謂“天狗吞月”的神話傳說。詩人由此展開想像的翅膀,把自我比做是一隻“天狗”,在宇宙間,盡情抒發,盡情狂叫。這首詩總共29行,每行都以“我”字開頭:“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全宇宙的量的總量”。“我”有無法遏止的激情要噴發:“我如烈火一樣的燃燒!我如大海一樣的狂叫!我如電車一樣的飛跑!”“我”又小到極至,無所不能:“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這是一首內容和形式都很奇特的詩,是“五四”時期徹底反叛精神的強烈爆發。
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詩人借用白雲的怒湧,北冰洋的壯麗,太平洋的無際的浩瀚,來渲染氣氛,表露、抒發他內心的熱和力的不可遏止。詩人好像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站在地球邊上放聲呼號,看到“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看到“眼前來瞭的滾滾的洪濤”,看到瞭一種力,一種“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