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8:24
《匪徒頌》是為抗議日本反動派對中國革命青年的誣蔑,激於義憤而創作的。當時日本報刊辱罵中國在日留學生為“學匪”,這使郭沫若無比憤慨,便寫瞭這首頌歌。詩人在詩中列舉瞭知名人士18個,運用反語的形式,分別稱他們為“政治革命的匪徒”,“學說革命的匪徒”,“文學藝術革命的匪徒”,“教育革命的匪徒”,並向他們高呼“萬歲,萬歲,萬歲!”
《勝利的死》是為愛爾蘭獨立軍領袖馬克司威爾而寫的。1920年8月,馬克司威爾在領導愛爾蘭的獨立鬥爭中被英國政府逮捕,在獄中絕食73天後死去。這件事震撼瞭全世界,同時也引起瞭郭沫若的極大關註,在這首詩中,詩人憤怒地譴責瞭英國政府的暴行,熱情地頌揚瞭馬克司威爾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稱他的死是“悲壯的死,金光燦爛的死,凱旋同等的死,勝利的死”。
《女神之再生》是借神話傳說中的顓頊與共工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以至於同歸於盡的故事來傾訴自己的一腔悲憤。作品譴責瞭當時的軍閥戰爭,申訴瞭人民的苦難。詩人通過女神們來傾瀉自己渴望創造新世界的強烈願望——“待我們新造的太陽出來,要照徹天內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天地的界限已是莫中用瞭!”詩人通過她們來展現自我個性,披露自己無法抑制的激動——“我們的心臟,好像些鮮紅的金魚,在水晶瓶裡跳躍!我們什麼都想擁抱呀!我們唱起歌來歡迎新造的太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