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8:11
名言嘉句: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榮譽稱號:無
影響力星級:★
[人物檔案]
姓名:歐陽修,字永叔,號六一居士
出生:1007年9月22日
逝世:1072年9月8日
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
出生地:綿陽(今四川綿陽)
逝世地:穎州(今安徽阜陽)
主要身份:政治傢、文學傢、史學傢
主要功過:領導北宋的古文運動,修《新唐書》、《新五代史》。
主要著作:《秋聲賦》、《醉翁亭記》,有《歐陽文忠集》
[人物生平]
歐陽修於1007年出生於綿陽,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在歐陽修4歲的時候死於泰州軍事判官任上。父親死後,母子二人投奔歐陽修的叔父歐陽曄,歐陽曄當時正 擔任隨州推官。歐陽修10歲的時候借到韓愈文六卷,自此致力於古文。1030年,歐陽修進士及第。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1036年,范仲淹因 上章批評時政被貶,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1043年,范仲淹推行“慶歷 新政”,歐陽修參與其中,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等變法主張。1045年,新政失敗,歐陽修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後,又相繼知揚州、穎州 (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1054年,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1057年2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錄取瞭蘇軾、 蘇轍、曾鞏等人。1060年,歐陽修官拜樞密副使。次年,改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1070年,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 1071年,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定居穎州。1072年,歐陽修在穎州逝世,終年65歲。死後溢號“文忠”。
[影響力評述]
在許多方面,歐陽修和韓愈都非常相似。兩個人都早年喪父,經過奮發努力走上瞭仕途。雖然中間經過瞭諸多的坎坷,兩個人都最後功成名就,成為朝廷大員。兩 個人都是前半生坎坷而後半生仕途順利,都得善終。兩個人都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都是開一代文風的創新人物。兩個人都曾舉薦過一大批的青年才俊,被後進諸生尊 為老師。兩個人都是多才多藝,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大放異彩。和韓愈不同的是,歐陽修跨越的領域更廣,他因此而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
歐陽 修第一次在政壇嶄露頭角,是在景祐三年(1036年)。那一年,范仲淹和當權宰相呂夷簡之間發生瞭激烈的沖突,范仲淹因此而被貶官。左司諫高若訥卻落井下 石,聲稱范仲淹當黜。歐陽修義憤填膺,寫瞭《與高司諫書》,憤怒地指斥他“不知人間有羞恥事”。由於高若訥的報復,歐陽修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仁宗寶元年間,西夏首領李元昊大舉進犯宋朝,朝廷無奈,啟用范仲淹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試圖征召歐陽修為掌書記,被歐陽修回絕。歐陽修說:“昔者之 舉,豈以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這表現瞭歐陽修堅持操守的高尚品格。慶歷三年(1043年),由於作為諫官的歐陽修的推薦,范仲淹被重新起用, 任參知政事。范仲淹上書仁宗十項建議,被仁宗采納,頒行全國,是為“慶歷新政”。但這場變革很快就失敗瞭,范仲淹、杜衍、韓琦、富弼均被罷官。歐陽修犯顏 直諫,為范仲淹等人張目,不久即被貶為滁州太守。
在滁州期間,歐陽修為後人留下瞭大量的詩文。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醉翁亭記》,中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雖然後來語義發生瞭改變,但演變為瞭成語。此後歐陽修又先後知揚州和潁州,並把潁州選作瞭自己的歸宿之地。至 和元年(1054年),歐陽修回到京師,任流判內銓。在此任上,歐陽修上書批評“權貴子弟”隨意頂替“苦窮貧寒之人”的候選官缺,得罪瞭權貴,又被貶官。 幸得朋友從中說情,才留京師奉詔修治《新唐書》。在此後的時間裡,歐陽修的仕途就一帆風順瞭,知開封府,拜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升參知政事,甚至封開國 公。熙寧四年(1071年),歐陽修告老還鄉,一年後去世。歐陽修仕宦一生,可以說他是一個盡職的官員,也是一個正直的官員。歐陽修提拔和舉薦瞭一大批政 治和文學人才,如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人。可以說,歐陽修是識才之人。
歐陽修的成就主要在文史領域。歐陽修首先是散文大傢,是 “天下翕然而師尊之”的一代文宗。他創作瞭一大批“超然獨鶩,眾莫能及”的散文作品,後人稱贊歐文“文備各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功”。他寫有政 論文如《朋黨論》、《縱囚論》、《為君難論》,寫有《醉翁亭記》、《豐樂亭記》這樣的小品文,他的祭文如《祭石曼卿文》也寫得聲情並茂。歐陽修還寫有多篇 小賦,其中《秋聲賦》是其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