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生平事跡 白居易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18:06

  [人物檔案]

  姓名: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出生:公元772年

  逝世:公元846年農歷八月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出生地:鄭州新鄭

  逝世地:洛陽

  主要身份:詩人

  主要功過:繼承中國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發展完善瞭長篇敘事的詩歌體裁

  主要著作:《長恨歌》、《琵琶行》,有《白氏長慶集》

  [人物生平]

  白居易於公元772年出生於鄭州新鄭的一個官僚士族傢庭,其祖父和父親都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白居易的傢庭為他提供瞭良好的學習條件。年幼的白居易聰明 好學,9歲時就可以辨別聲韻。在白居易11歲時,“安史之亂”爆發。白居易在16歲時創作瞭傳世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得到瞭當時名士顧況的賞識。公元 800年,白居易考中進士。公元802年,白居易和元稹一道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的職務,從此開始瞭兩人一生的友誼。公元806年,白居易參加科策獲得第四 名,被任命為周至縣縣尉。在周至縣期間,白居易創作瞭長詩《長恨歌》。公元808年,白居易被提升為翰林學士,同年授左拾遺。在此任上,他阻止瞭淮南節度 使王愕通過財賄當宰相的企圖。公元814年,白居易在守喪期滿後出任贊善大夫一職。公元816年,宰相武元衡遭人暗殺,白居易上書要求捕殺刺客,得罪權 貴,因此而被逐出長安,貶為江州司馬。在江州期間,他寫瞭流傳千古的名篇《琵琶行》。公元818年,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不到兩年被召回長安,先後任尚書 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中書舍人等職。公元822年,他調任杭州刺史,三年後充任蘇州刺史,一年後辭職,隱居洛陽。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與世長辭, 享年74歲。

  [影響力評述]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在幾個方面都堪居第一。首先,他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現存 詩近3000首。其次,白居易是寫長篇敘事詩的聖手,其意境、辭藻均無人可及。再次,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最具民間性。他的詩,就像柳永的詞一樣,“老嫗 能解”,故後人稱他是“人民的詩人”。白居易的影響力除瞭來自他的詩作以外,也來自他的從政生涯。另外,白居易還是一個文學理論傢,他是“新樂府運動”的 倡導者和領袖,並且有自己獨特的文學主張。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並不能說很成功,他一直沒有能夠進入統治階級的核心階層。無論在畿輔還是 地方做官,他的職位都不高。但他在自己的職位上都恪盡職守,言則忠諫,行則愛民,是一個好官。白居易曾拜左拾遺,也就是諫官,以直言敢諫聞名。他甚至敢當 面指摘憲宗李純的錯誤,觸怒皇帝,差一點被治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的朋友宰相武元衡被刺,這時白居易並不是諫官,但他仍然大膽上書,要求 “急請捕賊,以雪國恥”,結果白居易以“僭越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做地方官的時候,也很有政績,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時候,為解決杭州居民的飲水問 題,曾經治理已經淤塞的6口井。他還疏浚西湖,今天西湖畔的“白堤”雖非白居易所修,但仍表達瞭杭州人民對他的政績的肯定與懷念。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 曾鑿山引水,修七裡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後來,蘇州人為曾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修建“三賢堂”,歲時致祭。白居易這樣做是有他的思想基 礎的,他曾寫詩說:“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白居易詩的一個突出特色是對民生 的關註。他的這種關註,有時甚至到瞭自責的程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宴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的大量詩篇是描寫 勞動人民的生活的,其中表現瞭勞動的艱辛和生活的艱難。百姓除瞭要忍受勞作的辛苦,還要忍受官紳的巧取豪奪。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最集中地體現在《賣炭翁》 一詩中。他對賣炭老人的心理刻畫可以說是最為傳神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身上雖冷,可還是希望天氣更冷一些,好使自己的炭賣個好價錢! 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相對應的,是白居易對貪官污吏盤剝百姓與生活奢侈的辛辣諷刺,甚至憤怒的譴責。在《紅線毯》中,白居易寫道:“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 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通過下面這兩句詩,我們幾乎可以聽到白居易憤怒的吼聲:“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普度眾生的情 懷,可以從下面的詩句中透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