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8:06
我有大裘君未見,寬廣和暖如陽春。
此裘非增亦非纊,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鈍拙制未畢,出亦不獨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
而白居易對那些肥馬輕裘的達官貴人奢靡生活的鞭答,今天讀來仍然有“恨出紙上”的感染力:
誰傢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
累累六七堂,棟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鬱鬱起青煙。
洞房溫且清,寒暑不能幹。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
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
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饑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傢宅,今作奉誠園。
白居易是一個早熟的詩人,在他16歲時就寫出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以致名士顧況也不得不將“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改口為“有才如 此,居亦不難”。白居易後來的文學成就驗證瞭顧況的預言,白居易雖然沒有獲得大富大貴,但沒有為生計發愁過。白居易最為後人所稱道的文學成就恐怕就是他的 兩首長篇敘事詩。這兩篇敘事詩,可以說是中國長詩中的雙璧,歷來為人們廣為傳唱。據說,毛澤東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長恨歌》和《琵琶行》,他親筆書寫的這 兩首詩的書法作品至今還收藏在中央檔案館裡。這兩首詩之所以這麼有名,是和其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分不開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 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些詩句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寶庫 中最珍貴的遺產。
白詩的另一大特點是它的通俗性。他的詩句中大量運用老百姓的日常語言,讀來親切感人。正是白居易詩歌的通俗性,使他 的詩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應當說,詩歌的通俗性是它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們縱觀那些廣泛流傳的詩,哪一首詩用瞭生僻難讀的字?詩人的功力其實就體現在 他能夠將最平常的詞匯,組織為觸動人們心弦的詩句,亦即化平常為神奇的能力。白居易即是具有這種非凡能力的人,他將百姓日常生活的語言人詩,提高瞭詩的表 現力。唐宣宗在憑吊白居易的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他不愧於“人民的詩人”的稱號。
白居易不僅工詩,他和李白一樣,也是開始寫詞的幾個唐代詩人之一。雖然僅僅是開始,但白居易的詞作已經有不凡的氣象: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對婦女的悲慘命運的關切是白詩的另一大特色。白居易寫過被丈夫拋棄的婦女、拾麥穗充饑的婦女、幽閉深宮的宮女、被壓迫的織造婦女等等。他對婦女被壓迫的 命運深表同情,為改善他們的境遇大聲呼籲。雖然這樣的呼籲在當時的時代不可能產生任何效果,但這反映瞭白居易的進步思想。
白居易還是 一個文學理論傢和詩界領袖,他和元稹等人領導瞭唐朝的“新樂府運動”。對於文學,白居易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首先,白居易認為文學的功能就是反映現實 和為現實服務。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在《新樂府序》還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 而作也。”白居易是一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甚至把這種現實主義推向瞭偏頗:“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他認為文學是一種社會 力量,可以起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作用。他把對文學功能的這種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文學實踐中,寫瞭大量的針砭時弊的作品,他自己把這類作品叫做“諷喻 詩”。他的這些諷喻詩,曾經使得“權豪貴近者相目變色”、“執權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白居易的文學主張主要體現在《與元九書》一文中,這篇文獻 至今仍是中國文學思想的重要文獻。此外,白居易還著有《策論》75篇,是追蹤賈誼的《治安策》而寫的政論文,亦具有重要思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