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8:37
絲綢之路通常指亞歐北部的商路,即西漢張騫和東漢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西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的陸地商路,稱為“陸上絲綢之路”。廣義講,絲綢之路還應包括公元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以及宋代以來發揮著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
山西作為內陸省不僅與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之間歷史悠久,而且與海上絲綢之路也有著歷史緣源。 先說陸上絲綢之路,雖然以長安(西安)、洛陽為起點,實際與陜、豫鄰省的山西關系很大,且歷史久遠。
從考古方面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亞物品已傳到晉國,如在侯馬市晉國王公貴族墓葬中出土的許多陪葬的錐柱形紅瑪瑙佩飾。據學者研究,此物與伊朗高原遠古墓葬出土物完全一致,所以此物很可能是來自西亞。又如1983年朔州出土東漢墓中西域人面貌的銅俑,也可為一證。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為當時絲綢之路的東端。尤其鮮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對遊牧民族與外國人采取優惠政策,吸引瞭大量外國人湧向平城,使平城留下許多外國人活動的記錄與遺物。東魏北齊時期,晉陽是北方軍政中心,商貿發達,胡商輻輳,也留下許多外國人的記錄與遺物。如《晉書·慕容垂載記》:“封翟檀為弘農王、翟德為范陽王、翟楷為太原王。”
北朝翟氏是並州大族。《隋翟突娑墓志》載:“君諱突娑……並州太原人也,父娑摩訶,大薩寶。”墓志翟突娑,並州太原人是指出生地,祖籍在西域,其父翟娑摩訶,是並州大薩寶,即並州胡教大首領。北齊太原婁睿墓壁畫有胡商形象,商隊為首一人,深目高鼻,似商隊首領,其後一胡人牽駱駝,駱駝間還有幾位胡商身影,顯然是來山西經商的胡人商隊。
蒲州(今山西永濟)是唐代河中府所在地 ,位處長安、洛陽兩京之間,皇帝、官員、文人、商人都往返其間,其地十分繁華。在黃河邊矗立著大鐵牛與鐵人,其中一鐵人似胡人著側翻領服裝。唐代蒲州有“酒傢胡”,山西籍唐代大詩人王績詩雲:“有客須教飲,無錢可別沽,來時長道貫,慚愧酒傢胡。”說明胡人酒在當時很有名。有人考證,《西廂記》崔鶯鶯原名曹九九,是一位中亞粟特族酒傢胡女子。又如,《舊唐書》:高祖“師次靈石縣,營於賈傢堡”。此堡是當時胡人聚居地,晚清曾在靈石縣發掘出16枚羅馬古銅錢,從錢幣文字看是羅馬皇帝梯拜流斯至安敦皇帝時代的流行貨幣,在靈石縣發現此幣絕非偶然。在並州出土的北朝和隋唐墓葬中,有各種粟特人騎駱駝俑、突厥人騎馬俑、胡人伎樂俑等。北魏時內遷山西的粟特人曾將葡萄栽培技藝傳山西人,所以唐代太原葡萄酒為名產、貢酒。(以上考古資料均見張慶捷《胡商 胡騰舞與入華中亞人》) 歷史上的草原絲綢之路是北越長城,穿越蒙古、南俄草原,經中亞、西亞西北部達歐洲。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回紇、契丹等都是這條商路的重要力量。
山西人自古就與這些少數民族在長城沿線進行貿易。《漢書 ·匈奴傳》:“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漢武帝欲出擊匈奴使山西人馬壹“間闌出物與匈奴交易”。唐代,由晉陽向北,經忻州、代州、朔州、雲州,可通向突厥、回紇諸部。山西聞喜人裴伷先在邊境貿易中“貨殖五年,致資財數千萬”。宋代陽曲人張永德“傢世饒財……在太原嘗令親吏販茶規利,闌出徼外市羊”。清代由山西人壟斷的恰克圖貿易,年銷俄羅斯茶葉高達6060噸(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國商業勢力深入我國內地,並迫使清政府簽定《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和《天津條約》,取得減免稅等特權,恰克圖邊境貿易額大減。山西商人畢竟是一支富有經驗,久經商場的商界勁旅,由程化鵬等晉商向清政府提出,以其道還治其身,要求晉商假道恰克圖深入俄國行商。
此時,俄國正在要挾清政府要在張傢口設商埠。而張傢口與北京很近,清政府出於安全考慮,決心阻止俄國在張傢口設商埠,同意山西商人出境到俄國經商。山西商人如虎添翼,進而深入俄境莫斯科、聖彼得堡經商,第一年銷售額就與俄商打成平手,第二年山西商人輸俄僅茶葉就達20萬擔,超出俄商近一倍。當時輸俄商品達百多種,如山東、河南的綢,江蘇、浙江的緞,河北的土佈,江西的瓷器,京津的雜貨,山西的銅鐵制品、釀造品、米谷、煙葉、木制品等,但大宗輸出品是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