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與山西

2016-08-18 23:18:37

  由此形成瞭由中國內地,經蒙古草原、俄國到歐洲腹地的草原國際商路。 海上絲綢之路以沿海口岸為起點,東到日本、琉球等,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進而通阿拉伯、地中海及歐、非二洲。山西商人遠赴海外經商者大有人在。如光緒《襄陵縣志》載:明代“萬歷中,西梁村賈人,販於海外。”據順治《潞安府志》載:明代潞綢“流衍於外夷,號稱利藪”。近代,由廣州通往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山西商人主要是間接貿易,即將海上進入廣州口岸的香料、水果、水產、木材等販回內地,將內地糧食、綢佈、土產等販到廣州出海,其中山西的商品主要有鐵器、谷物、黨參、土產等。我國東線海上貿易歷史也較久遠,如中國與日本國、琉球國的貿易一直比較繁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琉球國使者從中國販回絲、綢、絹、茶、紙、糖、瓷器等60多種,僅稅銀就有289兩。

  山西商人東線出海一直比較活躍,明代有販運價值十萬銀兩人參等商品到日本的記載。清代山西商人范氏有船六七條,是當時最大的船幫。范氏販運中國綢緞、瓷器、茶葉、書籍、筆墨紙硯等到日本,其中山西商品有黨參、黃芪等。從日本販運的商品有銅、海產等。日本人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稱:“中國書籍之輸入影響日本文化最大……致各地文運大興。” 以上可見,山西人是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積極參與者,是這三條絲綢之路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