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生平事跡 文天祥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18:52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陳宜中逃走之後,文天祥被謝太後任命為右丞相,並派他去議和。文天祥不顧個人安危,懷著探聽元軍虛實的目的,親自前往元軍 大本營。在元營,文天祥向元軍統帥伯顏提出瞭先撤軍後議和的權宜之計,伯顏不聽,逼文天祥等南宋代表投降元朝。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憤 然表示要抗戰到底。文天祥大罵伯顏道:“我身為大宋狀元宰相,至今隻欠一死報國,我誓與大宋共存亡!”伯顏盛怒之餘將文天祥扣留,並準備將其押往元大都。

  文天祥一行人經過周密的策劃,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乘船從水路逃脫,趕往福州。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 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投奔宋端宗。他被任命為同都督置府南劍州,文天祥招兵買馬,整頓軍隊,先收復瞭浙江,隨後又從福建經廣東 東部,帶兵進入江西,試圖重新恢復南宋的天下。他帶兵打瞭許多勝仗。元軍看到文天祥的威脅,立即派大批騎兵猛攻江西,同時出兵襲擊文天祥的大營。

  文天祥兵力不多,再加上倉促應戰,結果戰敗,元軍俘虜瞭他的妻子。文天祥帶兵向福建撤退,後來率兵到瞭南嶺。張弘范突然帶兵包圍文天祥的隊伍,文天祥還 來不及抵抗,就兵敗被俘瞭。張弘范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在這期間文天祥寫下瞭《過零丁洋》這首著名的詩歌,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 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在表明他視死如歸、決不投降的決心。張弘范又強迫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遭到瞭拒絕。張弘范於是把文天祥押到船上,送往大 都。

  公元1279年,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瞭決戰,文天祥被押在元艦上觀戰,他親眼目睹瞭南宋的覆滅,心中無比痛苦。當天,陸文夫背著9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幾天後已經突圍出去的楊太後、張世傑等人也都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在元大都,忽必烈瞭解到文天祥的滿腹才華以及他對南宋的耿耿忠心,想使文天祥為自己所用,便多次派人來勸他投降,但都遭到瞭文天祥的拒絕。忽必烈不得不 親自召見文天祥。文天祥見瞭忽必烈昂首不跪。忽必烈也不計較,他對文天祥說:“如果你能歸順我,我就讓你做宰相。如果你不願意做宰相,當樞密院使也行。” 文天祥卻回答說:“除瞭死,我什麼都不要。”忽必烈沒有辦法,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就隻得將他關押在牢中。而且一關就是四年多。

  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破陋不堪,陰暗潮濕,令人難以忍受。盡管環境如此惡劣,但是文天祥並沒有屈服。在昇常艱難的環境之下,文天祥寫出瞭氣貫長虹的《正氣歌》。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統治者殺害,死時隻有47歲。臨刑前,他從容地對人們說:“我文天祥走完瞭該走的路,死而無憾。”說完他深情地朝南跪拜後 英勇就義。死後,其妻歐陽氏收屍時,在衣裳中發現瞭一篇早就寫好的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己 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第二年文天祥的靈柩歸葬吉州廬陵。

  作為大宋朝殘燈末廟時期的最後一位宰相,文天祥在對投降派的鬥爭和對元軍威武不屈的鬥爭中所表現出的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與高貴品質是值得後人欽佩與學習的。他奉命於敗軍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以其光輝的一生實踐著自己的偉大宏願,做出瞭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