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9:32
但無論如何,中國《趙氏孤兒》主題蘊含的是中華民族的忠義文化。 著名心理學傢榮格有一句話:不是歌德創造瞭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瞭歌德。中國傳統版的《趙氏孤兒》,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儒傢理想的君子人格。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等都是這種人格的集中體現,即秉忠義禮智信、位卑不忘國、威武不能屈、傢國為一體的崇高情懷和義無反顧、慷慨赴死、殺身成仁的犧牲精神。法國伏爾泰版的《中國孤兒》則體現瞭法蘭西自由、博愛和平等的精神。中國版的《趙氏孤兒》是一部悲劇,但這部悲劇以善戰勝惡而結束,體現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一定要報”的宿命觀;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則體現瞭博愛的威力,最終達到瞭“愛能戰勝一切”的結局。英國阿瑟·墨菲版的《趙氏孤兒》則是一部控訴人間戰爭的悲劇,並歌頌瞭悲劇式的英雄。
總之,令人震撼的是,趙氏孤兒的故事受到瞭眾多中外文學大師的鐘情,故事的流傳可謂源遠流長,由此讓我們看到瞭人類具有“共同美”的文化基因和盡善盡美的文化情懷。令人驚嘆的是,西方偉大的藝術傢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的故事竟然異曲同工,都以“復仇”為主題,弘揚人間正義。不同的是,《趙氏孤兒》給人的感受是悲壯,《哈姆雷特》給人的感受是悲哀。我國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王國維這樣評價《趙氏孤兒》:“即列入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也。”令人深思的是,德國哲學傢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趙氏孤兒》的廣泛流傳不就證實瞭這一論斷嗎?令人啟迪的是,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然界不會有完全一樣的樹葉,每個人都在建構自己獨特的思想,但他們都在審視人類進步中共同的文化命題:善與惡。令人感動的是,中國戲劇文化與西方戲劇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竟然是由《趙氏孤兒》的翻譯開始的,《趙氏孤兒》是中西戲劇文化的橋梁和紐帶。這真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山西是戲劇的故鄉,元朝是戲劇的興盛時期。作為傳入西方的第一部中國戲劇,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山西,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呢?然而它的影響卻是深遠的!趙氏孤兒的故事能如此傳播致遠,不能不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