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生平簡介 辛棄疾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21:14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録,漢箭朝飛金仆姑。

  辛棄疾並非一介赳赳武夫,他也是一個謀略傢。在他回歸宋朝後,曾經數次上書朝廷,闡發他的抗金策略。在辛棄疾的上書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美芹十論》和 《九議》。在《美芹十論》中,辛棄疾提出應當重視“民心”和“民力”,認為“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乎民心”。在《九議》中,他提出瞭“知敵之情偽而為之處”、 “先勝而後求戰”、“避實擊虛”等戰術策略。但辛棄疾在抗金戰爭中沒有被委以重任,他數次被啟用,又數次被罷官,在起起伏伏中韶華耗盡,鬱鬱而終。正像王 勃所感嘆的那樣:“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謝枋得則說,辛稼軒“平生志願百無一酬”。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辛棄疾受國恨傢仇的激勵,在壯志難酬的過程中寫下 的壯麗辭章流傳瞭下來。

  辛棄疾是繼蘇軾之後最主要的豪放派詞人,和他同時代或稍後的詞人,成就都不如他。辛棄疾的詞首先描寫瞭山河破碎、戰亂頻仍的現實生活。他在《菩薩蠻》中寫出瞭人民的苦難和江南人民對故土的懷念: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賀新郎》則表現瞭那個災難深重的時代:

  去天尺五君傢別。

  看乘空、魚龍慘淡,風雲開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

  嘆夷甫、諸人清絕!

  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

  南共北,正分裂!

  在辛棄疾的詞中,最感人的還是他對壯志難酬的無限悲憤。作為一個有滿腹韜略的人,辛棄疾眼看著山河淪喪卻沒有機會收復山河,隻有把這一腔熱血傾註到他的詩詞之中。且看他的《水龍吟》:

  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瞭,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妒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再看他的《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瞭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其實,將辛棄疾歸為豪放一派有些以偏概全。他寫的一些反映情感生活和田園生活的詞作,其意境並不比秦觀或柳永的詞遜色。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 我亦如是”,連他自己都非常欣賞,自誇不已。“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田園風光描寫,即便是王維、孟浩然也 會稱奇的吧!辛棄疾描寫感情生活的功力不遜後主、易安,如他的名作《青玉案》,把美好的愛情描寫得如詩如畫。幾百年後,激賞此詞的王國維將其中的句子“眾 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之最高境界的表征。無怪乎劉克莊說:“其濃麗綿密處,亦不在小晏、秦郎 之下。”

  辛棄疾的詩也寫得非同凡響。《後村詩話》說辛詩“悲壯雄邁,惜為長短句所掩”,為辛詩說瞭句公道話。請看他的《送別湖南部曲》: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裡雲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

  辛棄疾的詞在當時就影響極大,到後世其影響與日俱增。《白雨齋詞話》說辛詞是“詞中之龍”,“氣魄極雄大,意境極沉鬱”,“稼軒詞仿佛魏武詩,自是有大 本領、大作用人語”。毛晉在《稼軒詞跋》中說辛詞“磊落英多,絕不作妮子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辛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稼軒的詞,是中 國詩歌園地中的奇葩,更重要的是,它是激勵後世愛國者的精神旗幟。今天,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讀辛詞,仍能感受到胸中湧動的熱血與豪氣。這樣的詩篇,怎 能被人遺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