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生平事跡 柳永的雨霖鈴

2016-08-18 23:23:03

  名人語錄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雨霖鈴》

  柳永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他以畢生精力從事詞的創作,尤其擅長撰寫韻律諧婉,語言通俗,句子長短不一的慢詞,對宋詞體例的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

  【名人歷史】

  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變,字耆卿,因為排行第七,所以俗稱柳七。他是福建崇安人。他在晚年才考中進士,任屯田員外郎,所以世稱柳屯田。

  柳永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充滿坎坷。1017年,他赴京趕考,但沒有考中。為此,他填瞭一闋詞,其中有一句“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意思是說:功名 不是強求的,這次運氣不好,下次也許會如願以償。等瞭5年,柳永第二次赴京應試,但還是沒有考中。他就寫瞭一首《鶴沖天》。這是一首發牢騷的詞,大意是 說,我沒有考中又有什麼關系呢?隻要我有才學,得到社會承認就行瞭。我要那些浮名有什麼用?還不如用它來換成美酒,縱情淺酌低唱。柳永的這一首《鶴沖天》 被配上音樂後,很快唱遍瞭大街小巷,也傳到瞭宮裡。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聽瞭很不高興。又過瞭三年,柳永再次參加考試,終於以他出眾的才華脫穎而出,但宋仁宗 在圈點放榜時,想起瞭柳永那一句“忍把浮名,換瞭淺斟低唱”的詞,就把他的名字勾掉瞭。從此後,柳永終日流連於歌樓舞榭,他的文學天賦予絲竹管弦產生瞭強 烈的共鳴,他所創作的詞大多是反映文人學士在宦途潦倒後的悲憤和不滿的情緒,表達他們對於功名利祿的淡漠思想。另外,還反映被壓迫的市民們的生活,大膽地 運用市民的語言,描寫都市風情。這樣,柳永的詞就突破瞭傳統詞的狹窄的題材范圍,使詞具有廣泛的社會內容。與此同時,柳永為瞭開拓詞的題材,適應內容的需 要,就在唐代民間曲子詞的基礎上,又吸收宋初民間樂曲的長處,采用鋪敘的手法,形成瞭以篇幅較長、句子錯綜不齊為其特色的慢詞。柳永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 使慢詞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成熟文學樣式。其中,《雨霖鈴》就是柳永的慢詞代表作。

  柳永在《雨霖鈴》中這樣寫道: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全詞內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為襯托,表達他和愛人難以割舍的離情。不難看出,這是柳永在仕途上失意,不得不離開京師而遠行時,他的抑鬱心情與失 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更感到生活前途是那樣的黯淡無光。此詞寫作技巧相當高明,全詞結構非常自然,如行雲流水,離別之情被描繪得極其生動。其 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成為千古名言。

  柳永一生創作瞭200餘首詞,而且是好詞迭出,除《雨霖鈴》外,另有《八聲甘州》、《望海潮》等,均負有盛名。由於柳永的慢詞在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有突破,所以在文壇影響很大。在北宋時期,“凡有井水處皆唱柳詞”。柳永不愧是一位裡程碑式的詞作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