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2:32
吳敬梓(1701~1754),清代傑出小說傢。字敏軒,一字文本,安徽全椒人。青年時生活豪放,後傢業衰落,移居江寧。安徽巡撫欲薦其應博學鴻詞試,以病不赴。善詩文,尤以小說著稱。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中傑出的作品。又著有《文木山房集》。
吳敬梓於康熙四年(公元1701年),出生於一個很有錢的官僚地主傢中,吳敬梓13歲喪母,14歲隨父讀書,“涉獵群經諸史”,幾乎無所不讀。18歲中 秀才,是個少年得志的貴傢公子。23歲時父親因得罪上司而丟官回傢,不久就病死瞭,在父親丟官的前前後後,吳敬梓見到瞭官場中互相傾軋的醜惡。
父親死後,近親蓄意侵奪遺產。在這樣的生活經歷中,他更看清世人的真面目,生活更為放縱,揮金如土,“遇貧即施”,幾十年間,便“田產賣盡”、“奴仆逃散”。在近親侵奪他傢傢中紛爭中,使他看透瞭世間的人情冷暖。
吳傢敗落之後,族人鄉鄰都歧視他,嘲笑他,把他視為吳傢的不肖子孫。受過他慷慨接濟的人也疏遠瞭他。他在傢鄉住不下去瞭。 33歲那年,吳敬梓懷著無限憤懣,移傢南京。從此,鄙棄功名的思想更加增強瞭。他喜好賓客交遊,足跡遍歷江浙一帶。
吳敬梓36歲那年,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試,他托病拒絕瞭。當時,他生活很貧困,主要靠賣文章和朋友的接濟,有時竟身無一文,肚子餓得直叫,他就喝涼水,喝飽瞭就睡覺。
貧困的生活使他的眼睛更明亮,使他的叛逆思想更強烈。他把自己的感情都傾註在筆端,寫那些封建的文人。
吳敬梓筆下的讀書人,有的拚命鉆營考取之道;有的考中做官,就搜刮民財,殘害百姓。封建文人的醜態被揭露得淋漓盡致。他對於自食其力的讀書人,即給予同 情和尊重。通過對境遇不同的儒生的描寫,吳敬梓宣告瞭八股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吳敬梓是一位目光犀利,見解深刻的作傢。可惜,窮困潦倒的生活過早地奪 去瞭他的生命。他在完成《儒林外史》後不久,就病死瞭,才活瞭五十三歲。
《儒林外史》這部書,寫於他寄居秦淮的乾隆時期,大約完成於 乾隆十五年(1750年)。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明確說他“又仿唐人小說為《儒林外史》五十卷,窮極文士情態,人爭傳寫之”。然而這五十卷已經不存 在,現存最早的是嘉慶八年(1083年)臥閑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作品中所寫故事的背景是明代中葉, 而實際寫的卻是在清統治下的18世紀的中國社會。小說裡的人物,大都以真人真事作為生活原型,通過他的藝術加工,成為典型的藝術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成就 就是描寫瞭封建社會中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形象,寫出瞭知識分子各個層次的心態,展現瞭中國文士社會的傳統生活面貌。如人與人的倫理關系與社會關系, 由於人們追逐名利而遭到破壞,道德價值貶值,人的價值得不到肯定,知識階層智能和人格低下,既不講究以道德自守,又喪失瞭吃飽肚子的能力,在傳統和世俗生 活所形成的矛盾中漂浮。在描寫中,吳敬梓尖銳地諷刺與抨擊瞭那些利祿熏心、熱衷於功名的學子,如周進、范進中舉的悲喜劇,揭示科舉制度怎樣腐蝕文士的心 靈,以及士子們熱衷科舉的原因。在《外史》中出現的一些士子們,他們竭智盡慮的隻是模仿那些八股文,除此以外,什麼也不懂。官居學道,職司衡文的范進,竟 然不知道蘇東坡是哪一朝人。
士子們熱衷於舉業,是因為科舉與官僚制度是聯系在一起的,舉業是讀書人惟一的進身之階,是攀登富貴巔峰的 雲梯,一旦中舉、中進士就取得瞭做官的資格,也就有瞭一切。如迂腐老儒周進,除瞭墨卷之外胸中一無所有。受盡畢生辛苦,60多歲還是個童生。失瞭館,隨幾 個商人到省城給商人記賬。參觀貢院時,見瞭號板痛哭,最後直哭得口裡吐出鮮血來。他並無傢國之憂,不過是吐出做老童生的苦水。後經眾人周濟納監入場。一經 考中,便換瞭一個天地,“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這樣一個極平常的故事卻極深刻地揭示瞭“功名”與“富貴’”的密切關系。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還特別抨擊瞭科舉制度對人們的麻醉與毒害。作品在這方面成功地塑造瞭范進這個典型形象。范進一生醉心於科舉功名,從20歲開始 應考,直考到54歲,還沒有考中。周進被欽點為廣東學道,范進得進學。他想參加鄉試,便向丈人胡屠戶借路費,錢沒借到,被罵瞭一個狗血淋頭,隻好瞞著丈人 到城裡鄉試。等出場回傢,傢裡人已經餓瞭兩三天;到出榜日,傢裡沒有早飯米,隻好抱瞭生蛋的母雞去賣。沒想到他中瞭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