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5:56
煤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極其重要能源之一,如今煤老板已成為巨富的代名詞。煤炭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那麼,曾有過哪些大文豪與煤炭結過不解之緣呢?
中國最早的專門以煤炭為題作詩的,當屬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石炭》一詩。蘇東坡早在900多年前就留下瞭彌足珍貴的《石炭》詩,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煤 炭最早、最具有文獻價值的文字記載。蘇東坡在這首詩的序言中說:“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遺人訪獲於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 也。”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市。當時蘇東坡為徐州太守。《石炭》詩曰:
君不見前年雨雪行人斷,城中居民風裂骭。
濕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門無處換。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盤萬車炭。
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
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玉流金見精悍。
南山栗林漸可息,北山頑礦何勞鍛。
為君鑄作百鏈刀,要斬長鯨為萬段。
《石炭》寫出瞭徐州人采煤的熱火朝天、興高采烈的場面。古代人認為煤近乎石,故稱之為石炭,以區別於木炭。石炭這一稱呼,出自魏晉時代並流傳至今。石炭 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名稱。《石炭並序》中提到的白土鎮,在徐州西南25公裡處的蕭縣境內。一首詩便讓這個山區小鎮聞名於世。據蕭縣地方志記載,白土鎮因產 白色高嶺土而得鎮名,現有人口三萬餘,轄17個行政村,曾是唐代的陶瓷生產基地。北宋元豐元年,工匠在挖白色陶土時,發現瞭煤炭,時值蘇軾知徐州,蕭縣是 徐州轄境。
蘇東坡是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領導,他上任後的當年冬天,天降大雪,寒冷異常,柴薪燃料嚴重匱乏,別說冶鐵,就連 居民的取暖做飯都成問題。蘇市長體察民間疾苦,積極組織人力,去找煤瞭。於是便有詩序中所敘之事。蘇東坡不愧是豪放之人,尋找煤炭資源的艱辛隻字不提,但 以煤炭造福百姓的興奮躍然詩中。
同為唐宋八大傢的歐陽修也寫過煤炭。他在《歸田錄》裡有這樣的記載:“有人遺餘清泉香餅一筪者,(蔡)君謨聞之,嘆曰:‘香餅來遲,使我潤筆獨無此一種佳物。’……清泉,地名;香餅,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餅之火,可終日不絕。”
當時人們的生活普遍比較富足,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瞭。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汴都 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傢燃薪者”。偉大的史學傢司馬光曾批評世風奢靡: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有的西方學者甚至說,當時一位歐洲 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汴梁一個看守城門的士兵。
歐陽修筆下的“香餅”,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以及清代汪價 的《中州雜俎》等書中均有相關記載。如楊慎《升庵外集》載:“搗石炭為末,以輕紈篩之,以梨汁合之為餅,燃之可以終日。”其他如“奇香分細霧,石炭搗輕 紈”、“香散綺幕雕金爐”等等也提到瞭香餅。楊慎的著作很多。據《明史》記載,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除詩文外,雜著多至100餘種。他的 主要作品有《升庵集》81卷、《升庵外集》100卷、《升庵遺集》26卷、《升庵長短句》3卷、《陶情樂府》4卷、《二十一史彈詞》12卷等。但最為出名 的,還是他那首讓人耳熟能詳的詞(被明代小說《三國演義》用於卷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煤炭業至明清已取得長足發展。這個時期的文人也更富於創造和想象,他們已經把礦井和幽冥神鬼世界聯系起來瞭:不見天日是二者相通之處,封建社會礦工的困 苦生活也絕不遜於“地獄”之態。作這一比喻的,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大成者。《聊齋志異》卷十中有一篇題為《龍飛相公》的小說是以煤井為題材,然後佐以 神鬼傳說的渲染。在《龍飛相公》一文之後,蒲松齡借異史氏之口道明瞭真相。他說:“餘鄉有攻煤者,洞沒於水,十餘人沉溺其中。竭水求屍,兩月始涸,而十餘 人並無死者。”這就說明瞭確有實事,並且,蒲松齡在最後還說瞭為何十餘人能夠生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