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畫馬的故事:勤勉節儉銘恩不忘

2016-08-18 23:26:07

  徐悲鴻畫馬,堪稱一絕。他很喜愛馬,最早也是以畫馬聞名的。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和動態,進行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對真馬寫生,馬的速寫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筆時能做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  

  他早年流落上海時,曾畫瞭一幅馬,寄給上海美術館,得到主持該館的嶺南派畫傢高氏兄弟的贊賞,說:“雖古之韓幹,無以過也”。

  1934年4月,徐悲鴻應邀到莫斯科舉辦畫展。一天,他應蘇聯文化局長之請為觀眾作一次畫馬的現場表演,他充分運用中國畫獨有的線條,水墨濃淡相宜,寥 寥數筆,一匹勢不可擋的奔馬便躍然紙上。當時,在場的素有愛馬之癖的騎兵元帥佈瓊尼,撥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直率地說:“徐先生,就將這匹馬贈給我吧, 否則我會發瘋的!”徐悲鴻被佈瓊尼的幽默逗笑瞭,欣然點頭答應。

  佈瓊尼高興地和徐悲鴻熱烈擁抱,並大聲稱贊道:“徐先生,你不僅是東方的一支神筆,也是屬於世界的一支神筆。你筆下的奔馬,比我所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鴻畫的馬落筆有神,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盤骨強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馬為題材所畫的《八駿圖》,成為這位藝術大師的不 朽名作。而其最著名的則是《九方皋相馬》,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筆下的馬,賦予瞭畫傢自己的個性和理想。他常借畫馬抒懷,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 悲哀、憂鬱、希望和歡樂。

  勤勉節儉銘恩不忘

  徐悲鴻一生勤勉,17歲起就獨自一個人挑起全傢的生活重擔,但他從不抱怨生活的艱難,而是以堅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直面人生,奮進不止,百折不撓。

  他一生節儉,不論是一貧如洗的青少年時代,還是手頭寬裕的中年歲月,他都一直秉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不揮霍浪費。因為他深深地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粥一飯,皆是血汗;一針一線,來之不易。

  為瞭保護我國的古代優秀繪畫作品,他可以竭盡所能,毫不吝惜。但他本人的生活卻儉樸得人難以相信。

  徐悲鴻先生的一生自奉廉潔。他的收入雖然很多,但都是用來幫助窮學生、窮朋友和購買大量書籍字畫。

  徐悲鴻在北平時曾在東單廣場賣舊貨的市場上買瞭一件舊皮袍,上面的紐扣都是過瞭時的銅紐扣。當時北平藝專的學生們開玩笑就說:“看我們校長的金紐扣”。   徐悲鴻先生是一位非常重情重義的人。在他的青年時代求學時期,有兩個人對他幫助最大,一位是黃震之先生,一位是傅增湘先生。

  黃震之先生是上海的一位富商,也是一位酷愛美術,頗具鑒賞力的書畫收藏傢,他在看瞭徐悲鴻的一幅雪景圖後,認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在徐悲鴻先 生最為困難的時候慷慨解囊,幫助徐悲鴻先生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另一位傅增湘先生是四川人,當時的教育部長。他在看瞭徐悲鴻的作品之後,答應如果公派留 學生去法國,一定不會忘瞭他。後來,他果然不食前言,批準徐悲鴻去歐洲留學,對他開闊眼界,學習與借鑒西方的繪畫藝術,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與藝術修養以極 大的幫助。

  多年之後,當徐悲鴻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仍然念念不忘兩位先生的似海恩情:“我飄零十載,轉走千裡,求學之難,難至於此。我對黃震之、傅增湘兩位先生,是終身感戴其德,而不敢忘記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