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身世 張大千傳奇人生

2016-08-18 23:26:14

  張大千的祖上曾做過內江知縣,後歸田耕讀,寫詩作畫,過著閑淡的田園生活。

  傳到張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張忠發,字懷忠,母親名叫曾友貞。張忠發夫婦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的兄弟張正蘭也是現代著名的畫傢。在他6歲的時候,他就跟著姐姐哥哥讀書識字,9歲時,在母親和姐姐的教導下正式開始學習繪畫、書法。  

  他姐姐瓊枝擅長畫花卉、小鳥,在幼年時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大千自幼就很聰明,所以作畫進步很快。10歲的孩子就能幫助母親描繪花樣,畫比較復雜的花卉、人物,寫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傢教私塾,故大千也就從四兄就讀古籍,在課餘常隨兄赴資中遊覽山水名勝,培養瞭對自然的審美意識。

  良好的傢庭文化氛圍對他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同時也為他打下瞭堅實的國學基礎。

  1912年,他入內江天主教福音堂開辦的教會學校華美初等小學學習,開始接受近代教育。

  他16歲時離開瞭傢鄉內江,來到重慶讀初中,值得註意的是,當時擔任其體育老師的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將軍劉伯承。

  1917年,在他暑假回內江的途中發生瞭一件奇怪的事情,他被一幫土匪擄去,土匪見他是個讀書人,竟然要求他留下來做師爺。身在匪窟,他卻常讀《讀詩涵 英》這本書,學習瞭寫詩的一些規則與技巧,百日後出逃。年底,他告別故鄉經重慶抵達上海,結束瞭他富有傳奇性的少年時代,真正踏上瞭他的藝術人生。

  遊子漂泊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張大千是位旅行傢,旅行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學觀念的層次上體會山水、花鳥、禽獸,形成瞭良好的審美意識與豐富的創作題材。   他從青年時代到老年時期足跡遍佈瞭祖國各地,遊資陽,登峨眉,臨敦煌,之康定,到瞭晚年更是遊歷列國,穿梭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

  在他51歲的時候,他來到瞭臺灣,從此開始瞭漂泊不定的遊子生活。在國外期間,在一首詩中寫道:“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從這首詩中可以讀出淡淡的鄉愁,可以讀出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1951年,他終於來到瞭印度,在印度期間他臨摹研習瞭印度的石窟壁畫,還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風景勝地大吉嶺居住瞭一段時間。其後他輾轉於香港、臺北、日本等地開畫展,在東南亞頗有聲譽。但是對志在行萬裡路的張大千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

  1953年,54歲的畫傢來到瞭遠在大洋彼岸的南美,為瞭不使名畫落到外國人的手中,他低價把所藏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文物賣給瞭大陸,由國傢文 物局收購,使國寶回到瞭祖國。一方面在風光明媚的巴西他在新購土地上大興土木,佈置園林,取名為摩潔山園,後來回到瞭臺灣又為新宅取名“摩耶精舍”,畫 畫,寫字,讀佛經,過著空閑淡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積極在美國、香港、日本、韓國、歐洲等地辦畫展,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大學特頒贈76歲的張大千人 文博士學位,從而奠定瞭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張大千先生在一生的藝術生涯中,為我們如何對待古代文化遺產,如何繼承、發展中國傳統繪畫,如何弘揚民族文化指明瞭一條道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