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7:01
名人語錄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 ——《中國歷代名人小傳》
畢昇是北宋時期的活字印刷傢。他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發明瞭偉大的活字印刷術,為世界印刷技術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瞭貢獻。
【名人歷史】
畢昇(?-1051年)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英山縣)人。他出身貧苦,12歲時就進瞭一傢雕版印刷鋪當學徒。但是,他勤學好問,沒過幾年,就熟悉瞭 雕版印刷的各個工序和每一個環節,又把刻工、印工等技術都掌握得十分嫻熟。他在成為一位印刷工匠後,又不斷總結前人和當時的印刷經驗,很快發現,東漢末年 的拓印法和隋代的雕版印刷術,都有很多弊病,不僅費時、費力、費材料,而且是印一頁書就需要雕一塊板,在印刷時又不能更改,如果發現有瞭錯字,整個一塊板 必須全部廢掉,還要重新雕刻。於是,他決心創造發明一種能一字一印,又可以更改字的活字印刷術。
為瞭發明活字印刷術,畢異不分晝夜地 思索。他想到:如果把每一個字都刻在一小塊木頭上,要印刷時把它們拼在一起,用完後再拆散,這就可以使雕版連續使用,又可以隨時更改錯字、錯句。畢異由此 而開始做實驗瞭。他先將刻有字的小木塊拼在一起,又找來瞭帶有黏性的松脂和蠟,把一小塊一小塊的木頭字黏在一起,作為雕版,進行印刷。可是,在把小塊木頭 黏在一起後,再要分開取下後第二次使用,就很不容易。這是因為,木塊的紋理有疏有密,沾上墨水以後,紋理疏的地方浸脹瞭,紋理密的地方沒有變化,版面高低 不平,印刷效果很不好。這可怎麼辦呢?“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畢昇下決心一定要解決這一問題。
有一天,畢昇正在街上行走,看到 有人在那裡刻石頭圖章。他突發奇想:石頭不怕水,浸濕後也不會膨脹,要是用石頭來代替木頭不是很好嗎?可是,他轉而一想:普通的石頭不能刻細小的字,用圖 章石來刻字,成本太大,這不是一個好辦法。又一次,畢昇偶然看到幾個孩子在玩骰子,由此受到啟發。那些骰子是用膠泥做的,經過火烤,非常堅硬。他不由自主 地想到:如果用膠泥做成骰子般大小的活字,排起來進行印刷,以前的問題和困難不是可以迎刃而解嗎?
畢昇拿定主意後,就用膠泥黏土刻 字,每個字像銅錢那樣厚薄,又將一個字刻成一個印;刻成後用火燒,使它堅固;然後設置一塊鐵板,鐵板上塗松脂、蠟和紙灰;要進行印刷時,就把字印密密地擺 在鐵板上,再拿到火上去烤,待松脂、蠟稍微熔化,立即停止加熱,松脂等就把活字牢牢地凝結在一起瞭,字面又像磨刀石一樣,既牢固,又平滑。就這樣,畢昇在 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先後花瞭七八年的時間,終於發明瞭活字印刷術。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隻需一副活字,任何字都可以排印。在印刷時如發現錯字、錯句,可以立即更換。印完後,隻要把鐵板加熱,將松脂等熔化就可以把活字拆下來,下次再用。利用活字印刷,既節省人力、材料,又加快瞭印刷速度,還保證瞭印刷的質量。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雖然比較簡單和原始,但它的基本原理導致瞭現代鉛字排版、輪機印刷的發明。它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很快傳遍瞭世界各地,對於世界科學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