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七十歲為何會被稱為“古稀”

2016-08-18 23:26:19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在《曲江二首》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來能活到七十歲十分稀少。“古稀”其實就是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義。杜甫的這首詩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歲的最早記錄。

  後來到瞭明朝,著名書畫傢唐寅讀瞭杜甫的這首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瞭“古稀”,便填瞭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瞭,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伯虎自己雖然已經活瞭七十多歲,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我們認真核對史書會發現,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確實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過七十歲的更是寥寥無幾。但是,到瞭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由於社會不斷進步,人的壽命長瞭很多。仍以名傢為例,不僅唐寅已超過古稀,羅貫中(《三國演義》作者)、吳承恩(《西遊記》作者)、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鄭板橋(著名書畫名傢,揚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齡均超過瞭七十。

  現代社會中,活到七十歲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瞭,但是這句話仍在流傳,隻是語境有所變化罷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