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長袖善舞的意思是指喻有所憑借,事情容易成功。後多用來形容有財勢有手腕的人善於鉆營。也指有依靠,便容易成功。那麼,成語長袖善舞的主人公是誰?長袖善舞又有什麼典故。
長袖善舞的主人公是范雎和蔡澤。
范雎,字叔,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傢、軍事謀略傢,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瞭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並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范遂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又提醒昭王,秦國的王權太弱,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廢太後,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拜范雎為相。
蔡澤是燕國人,先曾遊說趙、韓、魏各國,都不見用,來到秦國,見瞭昭王,昭王很賞識他,也由客卿而為相國,雖然擔任相國的時間才幾個月,但在秦國住瞭十多年,從秦昭王起,經孝文王、莊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號為綱成君。
長袖善舞的出處
《韓非子·五蠹》:“鄙諺曰: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鄭觀應《盛世危言·銀行上》:“泰西各國多設銀行,以維持商務,長袖善舞,為百業之總樞。”
長袖善舞的典故
戰國末期兩個有名的人物他們是范雎和蔡澤,這兩個人,都是所謂“辯士”,就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他們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
魏國出生的范雎做瞭秦國的丞相,深得秦昭王的賞識。燕國的蔡澤到秦國拜會瞭范雎,勸范雎急流勇退,范雎將他引薦給秦昭王後就急流勇退。
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為什麼隻有這兩人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呢?《史記》的作者評論道:“韓子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這句話,的確是有道理啊!”——范雎和蔡澤,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一張嘴。
司馬遷:韓非子說“袖子長的人善於舞蹈,錢多的人善於做生意”。這話說的很實在啊!范睢、蔡澤是人們所說的一代辯士,然而那些遊說諸侯直至白發蒼蒼也沒遇到知音的,並不是計策謀略拙劣,而是使遊說獲得功效的條件不夠。到瞭他們二人寄居秦國,能夠相繼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傳天下,其原因本是國傢強弱的形勢不同啊。但是辯士也有偶然的機遇,許多象范睢、蔡澤一樣賢能的人,由於沒有機遇,不盡施展才能,這些人哪能說得盡呢!然而他們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麼能奮發有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