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莊街道房莊村人,房彥謙之子,唐初名相。那麼,房玄齡是如何從一介書生到國之宰相的呢?且隨小編一起來吧。
房玄齡出生於官宦之傢,其曾祖房翼,後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房熊,字子,釋褐州主簿。父房彥謙,好學,通涉《五經》,富有辯才,是魏、齊間的山東學者。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傢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
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
38歲時,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從此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在掃平天下群雄創國立業中,立下汗馬功勞。
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隻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在擊破王世充後,玄齡認為張亮“倜儻有智謀”,遂推薦給李世民,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委以心膂”。其他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經房玄齡舉薦以後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後都位至卿相。
他有名臣風度,良相風格,他“孜孜奉國,知無不為”。他是道德的楷模,為官的表率。他一生勤於做事,不居功,不謀私利,對工作夙興夜寐一絲不茍,政績卓著,為瞭大唐王朝的興盛和發展,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他功不可沒。他和魏征、杜如晦同為李世民的股肱之臣,並和杜如晦打造一段“房謀杜斷”的官場佳話。
李世民一生三次為瞭賦詩,盛贊他,“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他是凌煙閣為二十四功臣之一。死後配享太宗廟庭,他就是初唐開國功臣,貞觀名相房玄齡。他女兒變身韓王妃王妃,兒子做駙馬,顯赫輝煌至極,但他節操正直低調,從不炫人傲物,成為一代良相的典范。
從小公務員到王府參軍、到中書令、梁國公、尚書左仆射,司空,總領百司,房玄齡長期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從不以功臣自居。作為封建官場上的小幹部,高級公務員,他從最基層做起,平步青雲到大國宰相。
房玄齡是大唐政壇最閃亮的星。“空談誤國,實幹興唐”他謀略細密,驚人的辦事效率和實幹能力,功勛卓越,地位顯赫,卻又為官清廉。後世史學傢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 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