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1090年-1155年),字會之,漢族,生於黃州,籍貫江寧(今江蘇南京)。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這是歷史對秦檜的記載,但是,秦檜真的是奸臣嗎?如果不是,這一切又是誰在導演的?歷史上真是的秦檜是什麼樣子的?歷史上的秦檜是好人還是壞人 ?
小編覺得秦檜不能僅用好人或者壞人來形容,因為秦檜本身就是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他得意時肆意妄為,排擠他人,誅害忠良,“暗”通金國,這一切似乎都成為瞭他奸佞邪惡的鐵證。但事實似乎被過分誇大瞭。無論秦檜多麼囂張,政治上昏庸的高宗卻絕不會允許一個人在他的眼前肆意妄為。加上如下證據,我們不難發現,其實許多被冠加在秦檜頭上的罪名,都是源於高宗在暗地裡的指示。
首先我們從高宗即位開始來說,北宋王朝的最後一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宋欽宗趙桓給金國人上瞭降表。金主吳乞買收到降表,就把趙桓與共父趙佶廢為庶人,知樞密院事(相當於國傢軍事委員會主席)。劉彥宗請求再立一位趙氏宗族為宋朝皇帝,金國人不同意。
高宗在靖康之變中竟然獲得瞭許多好處。徽欽二宗被擄走,大宋自然不可能群龍無首,便擁戴宋高宗趙構即位。一旦坐上權力的寶座,將不是其他人可以輕易揪下來的。為瞭躲避金軍的攻勢,他主動南撤至臨安,卻又為情勢所迫,任命嶽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金。由於抗金的節節勝利,許多大臣紛紛上書,建議高宗接回欽徽二宗。但若是迎回瞭二帝,他趙構豈不是坐不瞭皇位嗎?
鑒於如上情況,高宗任命與金國有復雜關系的秦檜為丞相,同意他議和。這相當於與他做瞭一筆交易:我可以給你權利,你得幫我做事,並承擔罵名。於是高宗召回嶽飛等人,又權迷心竅地暗地裡指示秦檜殺瞭嶽飛,自己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早已同意瞭。
秦檜病危後,高宗曾親自前往探望。在確定瞭其病癥無法醫治、利用價值已終時,便下瞭旨意:奪去秦檜及其兒子秦熺(秦檜預備的接班人)的官職。當晚,秦檜就一命嗚呼。秦檜風光一世,終不過是高宗的一個棋子而已。秦檜死瞭,趙構活著。秦檜一傢都被免官,趙構仍在做他的皇帝。
總之,從後世對秦檜做出的奸險狡詐的評價來看,高宗的計策算是成功瞭。但可惜隻成功瞭一半,趙構自己當然不能逃脫歷史的法眼,最終被明確地指出:昏君一個。不聽話的嶽飛成瞭犧牲品,陪葬的還有宋朝的大片江山。南宋1279年被元朝所滅的根源就在此。
秦檜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秦檜的和平主張,不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秦檜之後的歷史似乎證明瞭秦檜弱勢和平路線的正確性。韓頭北送後,他的王爵與謚號又被恢復瞭。
政治就這麼奇怪。無論功過是非,秦檜被削王爵是他死後五十一年的事,被復王爵是他死後五十三年的事。嶽飛的名號也從中受益,由韓胄給進武穆為鄂王,並未因韓的掉頭而受貶抑。
如果你用道德仁義禮智信來確定一個人好壞的話,他百分百是壞人,當然好人也就沒幾個瞭。他也隻是在實踐自己的治國理念而已,嶽飛比較的民心,秦檜比較得天心,但是在效忠趙宋王朝這一點上,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史書上的秦檜好,民間的秦檜差,僅此而已。
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評價一個人、一件事,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沒有秦檜的 “和諧社會” 的思想政策,南宋政權不可能延續那麼長的時間,宋朝的武穆王嶽飛,是個忠臣名將,被奸臣秦檜夫婦誣陷。十二金牌召回,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風波亭。這是正史裡的記載,也是我們眾說周知的。
嶽飛一直是愛國主義的典范,秦檜被人唾罵。很多地方都有廟宇供奉嶽飛像,而秦檜一傢人用白鐵雕塑成跪像,永遠在嶽飛廟前跪地贖罪。記得我們老傢太昊伏羲陵裡就有這樣的塑像。小時候的記憶是很多人都在跪像上摸來摸去,以至於全身被摸的明光發亮。迷信是摸哪裡就不會痛。當然是一種無知的說法,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那代表是對奸臣的一種誣蔑和唾棄。
實際上,在封建專制時代,特別是在一心熱愛和平的“中興明君”宋高宗趙構皇帝的領導下,貴為宰相的秦檜何嘗又不是他皇權門下的一條走狗呢?如果沒有皇帝的默許甚至慫恿,秦檜敢肆意構陷嶽飛的大獄嗎?可以說,高宗趙構才是殺害嶽飛的罪魁禍首,嶽廟前長跪的的鐵像不應該隻有秦檜夫妻,皇帝趙構應該第一個跪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