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歷經瞭安史之亂,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大功,唐德宗李適在為期間被稱為中興之治。總的來說唐德宗李適是位飽受戰火的洗禮的皇帝,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唐德宗李適有什麼生平事跡吧。
唐德宗李適簡介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
初封奉節郡王,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安史之亂平定後,拜尚書令,改封魯王、雍王。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駕崩,李適即位。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幹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後任用盧杞等,政局轉壞。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涇原兵變”,李適出逃奉天,後依靠李晟等平亂,但叛亂中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李適放棄瞭以往的觀念。執政後期,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范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
李適在位時期,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造瞭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於會寧殿駕崩,享壽六十四歲。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全唐詩》錄有其詩。
唐德宗李適的生平事跡
唐德宗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瞭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瞭戰亂和傢國之痛,也親身經歷瞭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直到廣德二年(764年)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於二月舉行冊禮。
而後又在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李適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德宗。德宗在位整整26年,享年六十四歲。遺詔中所說“二十有七載”,是虛指。
青少年時代的動蕩生活使李適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後,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為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李適采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盡管初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瞭沉重代價。當李適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李適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瞭矛盾和悲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