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諸侯國紛紛反起,經過的無數次兼並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隻剩下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燕、韓、趙、魏,這七個國傢被歷史學傢稱作“戰國七雄”。戰國時期,為瞭群求強國之路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這時候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傢。但是,商鞅變法是怎麼實行的呢?商鞅變法又是在那個國傢進行的?
商鞅變法是在哪個國傢進行的?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傢、改革傢、思想傢,法傢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佈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通過景監責備商鞅。
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瞭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傢。
商鞅變法的實行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現代解釋錯誤,應該解釋為鼓勵商)、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秦國經過兩次變法後,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瞭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傢,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瞭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隻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隻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發,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傢,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瞭基礎,而且確定瞭法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