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19:22:51
中流砥柱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在這幹故事中,並非有主人公,主要是通過一些事例來說明一些道理。【解釋】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出處】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上古時代,黃河三門峽河道狹窄處有一座山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中,影響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時把兩邊的河道鑿寬,這樣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樣立在急流之中。三門峽分人門、神門及鬼門,其中鬼門最險,而砥柱卻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關於“中流砥柱”這句成語的來歷,要從砥柱山說起。
砥柱山,也寫作底柱山,在河南西部三門峽東邊的黃河裡。據《水經註》記載:上古時代,因這座山堵塞瞭黃河的河道,河水不能暢通。夏禹治水時鑿寬山兩側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過。這座山就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黃河的急流之中。於是,人們就叫這座山為砥柱山。黃河的水,在三門峽一帶是最急最險的。三門峽那兒的河底裡,橫著一道高高低低巖石,因而形成瞭三股急流,俗稱北邊一股為“人門”,中為“神門”,南為“鬼門”,而以“鬼門”尤險。三門峽這個名稱,就是這樣產生的。從三門峽洶湧東下的黃河急流,以萬馬奔騰之勢,直對著砥柱山沖去,而這根高大的“石柱”卻迎著險惡的水勢巍然屹立,毫不動搖。 因此,人們用“中流砥柱”來比喻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起巨大支持作用的力量和英雄人物。
成語最早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二四》:“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宋代朱熹在《與陳侍郎書》中也寫道:“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南宋文學傢陳亮的《與彭子壽祭酒書》有“班行之有門下,屹然如中流之砥柱。”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