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壯志難酬的意思是什麼?成語壯志難酬的意思是指遠大的志向難以實現。宋·吳潛《南鄉子》詞:“壯志世難酬,丹桂紅蕖又晚秋。”那麼,成語壯志難酬的主人公是誰?壯志難酬出自那個典故呢?
成語壯志難酬的主人公是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與陸遊同時期的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和陸遊一樣,是一名堅定的反投降、反妥協鬥士。
成語壯志難酬的典故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大片地區已成為金朝的統治區。辛棄疾自幼喪父,他是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的。宋朝廷南渡時,辛贊因受傢口拖累,隻能留在北方,並且擔任瞭金朝的開封府知府等職。但辛贊“身在曹營心在漢”,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權。他常帶領子孫們登高望遠,放眼山河,希圖恢復中原。他對辛棄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兩次讓辛棄疾去金都燕京參加科舉考試,乘機偵察、瞭解金人的形勢。
在祖父的培養教育下,辛棄疾不僅詩文寫得好,劍術高超,而且從小就立下瞭抗金愛國的大志。他曾豪邁地說:“我要用詞罵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
公元1161年,金國的海陵王完顏亮率兵大舉南下,想滅亡南宋,統一江南。但這時中原地區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壓迫,紛紛起義。當時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毅然率眾起義,組織瞭有兩千多人的隊伍。後來他又帶領起義部隊,投奔瞭在山東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軍領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讓他掌管全軍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顏亮被殺,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他對起義部隊采取瞭勸降誘降、分化瓦解和調集兵力、嚴酷鎮壓相結合的政策。耿京領導的起義軍,是他們重點鎮壓的目標。
面對這樣的形勢,辛棄疾力勸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領導,與宋軍配合作戰。耿京即派辛棄疾等十一個人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聯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見瞭他們,並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天平軍掌書記。
辛棄疾等人回山東復命,走到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卻聽到瞭一個壞消息:耿京的部下張安國、邵進等人在金朝的收買下,殺死瞭耿京。起義軍大部分潰散瞭,一小部分被張安國帶去投降瞭金兵。張安國也被金兵任命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的知州。
辛棄疾既憤怒又悲傷,他立即約海州統制王世隆,帶瞭五十名精銳人馬直奔濟州,捉拿張安國。到達濟州的那天晚上,張安國正和金朝的將領在中軍帳中喝酒。辛棄疾率眾出其不意地闖進有五萬金兵的大營,活捉瞭張安國。他還向金兵宣稱:宋軍十萬人馬即將開到,勸他們趕快投降。軍中不少將士都是耿京的舊部下,聽辛棄疾這麼一說,當場就有上萬人投到瞭辛棄疾一邊,跟著他南下。張安國後來在臨安被斬首示眾。
辛棄疾的壯舉在南宋朝野引起極大震動,不僅軍民們非常敬佩,連宋高宗也連聲贊嘆。
此後,辛棄疾便留在瞭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陰做官。江陰雖靠近前線,但在主和派的勢力下,辛棄疾的抱負和才能根本無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後,重用主戰派的張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動出擊。但張浚在符離大敗,宋金簽訂瞭“隆興和議”,主和派又占瞭上風。
盡管如此,辛棄疾仍向宋孝宗上奏瞭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論》(又稱《禦戎十論》)。在文中,他分析瞭當時宋金雙方的形勢,從而提出瞭恢復中原的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但他的主張、建議都沒引起朝廷的重視,這使他感到瞭極大的悲憤和苦悶。這時期他寫瞭不少詞,大都是抒發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不平和悲憤的。
從1168年起,辛棄疾先後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職,後來又當過江西、湖南的安撫使,成瞭職位頗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當道,他職位再高也實現不瞭殺敵報國的志向。他隻能花力氣整頓地方政府,並創辦準備北伐的“飛虎軍”。這卻又給主和派們抓到瞭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擠,罷官回江西上饒的帶湖閑住。
十多年後,直到宋光宗紹熙年間,他才又被起用,擔任過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不久又被罷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擔任瞭紹興知府、浙東安撫使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