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蕭規曹隨的意思是指蕭何創立瞭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瞭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那麼,你知道成語蕭規曹隨的主人公是誰嗎?蕭規曹隨有啥歷史典故?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蕭規曹隨的主人公是曹參,曹參,字敬伯,漢族,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成語蕭規曹隨的出處
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傢》:“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
成語蕭規曹隨的典故
惠帝二年,蕭何死瞭,曹參聽說瞭這個消息,告訴舍人:“趕快治辦行裝,我將要進入國都當相國。”待瞭沒有幾天,使臣果然召曹參回去。曹參當初地位卑微時,跟蕭何友好,等到做瞭將軍、相國,兩人有瞭隔閡。到蕭何將死的時候,所推薦的賢相隻有曹參。
曹參和蕭何、劉邦都是同鄉,自幼一起長大,交往密切。劉邦起兵之後,蕭何重於文,曹參重於武。從起兵到劉邦稱帝,曹參共攻占兩個諸侯王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虜諸侯王兩人,王國相三人,將軍六人,還有郡守、司馬等等;以戰功而論,除瞭韓信、彭越等人,在劉邦的豐沛子弟中,曹參功勞確實應算第一。但劉邦慧眼獨具,認為文治重於武功,以蕭何為第一。因此之故,蕭、曹二人心存芥蒂,蕭何為相國,曹參就到齊國做相。
曹參接替蕭何做漢朝的相國,所有的事務都沒有改變的,完全遵守蕭何制定的規約。選拔郡和封國的官吏:呆板而言語鈍拙、忠厚的長者,就召來任命為丞相史;說話雕琢、嚴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聲的官吏,就斥退趕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見到曹參不做事,來的人都想說話。來到的人,曹參就把醇厚的酒給他們喝,一有空,官員們想要有話說,曹參又讓他們喝酒,喝醉以後才離開,始終不能進說,認為這是常規。相國官邸的後園靠近官員的住處,官員每天飲酒唱歌呼喊,曹參的隨從侍吏厭惡他們,但不能對他們怎麼樣,就請曹參到園中遊玩,聽見官員酒醉唱歌呼喊,隨從侍吏希望相國召來他們制止他們,曹參竟反而取來酒設座唱起來,也唱歌呼喊跟他們彼此呼應唱和。曹參見到別人有小過錯,一心給隱藏遮蓋,相府中沒發生過事。
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責怪相國不治理國事。曹窋休假(洗沐:古時指官員休假)以後回去瞭,乘機進言,按照惠帝的話勸諫曹參。曹參憤怒,用竹板打瞭曹窋二百下,說:“趕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應當談論的。”到瞭朝拜時,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麼給曹窋處罰呢?先前是我讓他勸諫你的。”曹參摘下帽子謝罪說:“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個聖明英武?”皇上說:“我怎麼敢與先帝比呢!”曹參又說:“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蕭何比哪一個更強?”皇上說:“你好像趕不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正確。況且高皇帝和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現在陛下垂衣拱手(指無為而治),我這樣一類人恪守職責,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丟失,不也可以嗎?”惠帝說:“好,你歇著去吧。”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有三年時間。他死瞭以後,被謚為懿侯。曹參之子曹窋接替瞭他父親的侯位。百姓們歌頌曹參的事跡說:“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為相,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凈無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寧不亂。”曹參繼相三年病逝,漢史上與蕭何齊名,“蕭規曹隨”一辭遂成為歷史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