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傢、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那麼,你知道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誰嗎?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諾貝爾獎首次頒發是在1901年,這是一個外國人,而在中國,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是李政道和楊振寧。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李政道時年31歲,而楊振寧時年35歲。這就是中國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現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除瞭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瞭“楊-米爾斯方程”,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瞭“楊振寧-巴克斯特方程”(提出瞭一個方程,後來巴克斯特也討論瞭此方程之其他意義,世稱“楊-巴克斯特方程”)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深入研究瞭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恒,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瞭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瞭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瞭學術界的承認,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