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金蟬脫殼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016-08-21 19:30:30

成語金蟬脫殼的意思是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那麼,你知道成語金蟬脫殼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嗎?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金蟬脫殼的主人公是畢再遇。畢再遇(1147年—1217年),字德卿,兗州(今兗州)人,南宋名將。父親官至武議大夫。他以恩庇補官,隸侍衛馬司。
開禧二年(1206),隨軍北伐,屢立戰功,遷為武功大夫。後因功歷任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驍衛大將軍。因其勇猛過人,熟知兵略,且善於駕馭兵將,威名遠揚。

金蟬脫殼的出處

《三十六計》中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金蟬脫殼的故事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瞭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隻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瞭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隻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哪知隻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瞭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瞭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瞭。
原來畢再遇使瞭“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瞭幾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瞭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瞭。

金蟬脫殼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撤退和轉移,這種撤退和轉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進行的,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應該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形勢,然後堅決果斷地采取行動。
謀成於密,而敗於泄。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要在敵人不知不覺中進行,絕不能露半點破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