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外強中幹的意思是指外有強形,內中幹竭。泛指外表強大,內實空虛。那麼,你知道外強中幹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嗎?外強中幹有什麼歷史典故?
外強中幹的主人公是晉惠公夷吾,晉惠公夷吾(?―前637年),姬姓,晉氏,名夷吾,晉獻公之子,晉文公之弟,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公元前651年,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晉惠公繼位後,背信棄義,誅殺大臣,國人都很不順服他。公元前637年九月,晉惠公去世,其子太子圉繼位,是為晉懷公。
外強中幹的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幹,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外強中幹的典故
春秋時代的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瞭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後的夷吾並沒有實現諾言。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
公元前645年,秦國出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為瞭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沒有什麼能耐,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願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出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瞭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瞭。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幹”這句話,後來就成瞭成語。“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間,內部;“幹”是幹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部力量空虛。
外強中幹的啟示
我們的生活中會面對許多貌似不可克服的困難,其實那裡面有很多外強中幹的東西,需要我們不畏艱險,勇於挑戰,刺穿那層虛假的外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