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怙惡不悛的主人公是誰 怙惡不悛有什麼歷史典故

2016-08-21 19:34:00

成語怙惡不悛的意思是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那麼,你知道成語怙惡不悛的主人公是誰?怙惡不悛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怙惡不悛的主人公是陳恒公。陳桓公,媯姓,名鮑,為春秋諸侯國陳國君主之一,他為陳文公兒子,承襲陳文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前744年—前707年,共在位38年。他是陳國第12位君主。

成語怙惡不悛的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人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尚書·盤庚上》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傢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成語怙惡不悛的典故
春秋時期,衛國聯合宋、陳等國進攻鄭國。鄭莊公為瞭離間衛國的盟國陳國,就派使者去與陳桓公要求和好結盟。陳桓公瞧不起鄭莊公,拒絕結盟。五月十一日,鄭伯進攻陳國,大獲全勝。
上一年,鄭伯請求與陳侯和好,陳侯不答應。五父(人名)進諫說:“親近民眾善待鄰國(的行為),是國傢的珍寶,您應該答應鄭國和好的請求。”陳侯說:“宋國和衛國才是真正的禍患,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不同意。 君子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這說的就是陳恒公吧!滋長瞭惡而不悔改,馬上就得自取禍害,如果挽救,未必辦得到!” 《尚書·盤庚上》上說:‘行惡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燒,靠近不瞭,又怎麼可能撲滅?’周任曾說過:‘治理國傢的人,看到惡行要像農夫必須除草一樣,割掉高的密的,要斷瞭它的主根,讓它不能繁殖,那麼善行就會發揚光大。’”
史學傢評論陳桓公長期做罪惡的事是自食其果的。“長惡不悛”,後引申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