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0年,中國當時正處於春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原地區百傢爭鳴,各種思想出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孔子,老子等;在這一時期,諸侯紛爭,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公元500年發生瞭吧。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隻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瞭,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瞭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瞭條件。
公元500年,周周天子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政治上由五伯專政。五伯者: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當還有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