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偉大帝國王朝。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中國歷史上的“傢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但是,你知道夏朝是怎麼從“公天下”變成瞭“傢天下”的嗎?夏朝君王啟攻益之戰是因何而起的呢?揭秘前21世紀夏朝君王啟攻益之戰 。
夏啟,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但皋陶先禹而死,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讓伯益做聯盟領袖的繼承人。伯益,他是顓頊和少典氏的後裔,亦稱益、伯翳或大費,與皋陶有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是東夷的部落首領,曾協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媯舜的器重,被任命為掌管山澤、調馴鳥獸的“虞”,古文獻曾有“益主虞、山澤辟”之說,有學者認為他的功績在首創畜牧業。
所以按照傳統習俗,姒啟作為領袖之子在議事會討論繼任者人選時,雖被優先提名,但他的功績與威名無法與益相敵,益很自然的成為議事會認可的法定繼承人。史籍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然而,在益和啟的時代,傳統習俗已被新的價值觀念取代。禹死後,啟立即發動瞭對法定繼承人的攻擊,啟憑借其氏族遠遠超過其他氏族的強大實力,立即率部向暫居於箕山的益進攻,將其殺死,奪取瞭中原地區的領導權,並遷居於夏(今山西夏縣西北)。
關於這場鬥爭的經過,有記載說:“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或說“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還有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總之,鬥爭很激烈,而幾經波折,“叛亂”的姒啟曾遭益的有力反擊,一度處於劣勢,甚至被拘禁,終於因有姒禹的經營和培植,夏後氏根基更深、實力更強,在擁護者的支持下,夏後氏及其擁護者聯合起來對益發動戰爭,終於殺益,使啟奪得領袖的權位。
至此,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從此,世襲制代替瞭禪讓制,啟是夏王朝的創始人,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大約有500餘年,經歷瞭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