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那麼,你知道成語水落石出的主人公是誰嗎?水落石出的典故是什麼?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水落石出的主人公是蘇軾。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著名北宋文學傢蘇洵的長子,學識淵博,很有文采。宋神宗當皇帝的時候,采用王安石的變法政策,蘇軾因不贊成新法,和王安石辯論。那時王安石很為神宗所器重,他不願屈服權貴,被貶到湖北當團練副使,他在黃州的東坡地方,建築瞭一間居住,所以又稱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因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成語水落石出的出處
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宋· 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成語水落石出的典故
宋朝時的蘇東坡喜歡山水,時時出去遊玩。赤壁是三國時東吳和蜀漢聯軍大破曹操的地方;但赤壁在湖北有三處,一在漢水之側,竟陵之東,即復州;一在齊安之步下,即黃州;一在江夏之西南一百裡,今屬漢陽縣。江夏西南一百裡之赤壁,正是曹公敗處,東坡所遊之赤壁在黃州漢川門外,不是曹公失敗的地方,東坡自己也知道,他先後做瞭兩篇赤壁賦,隻是借題發揮而已,名同地異,因他的才思橫溢,文筆流利,寫得唯妙唯肖,使後人對於赤壁這地方,都懷有向往的心情,在後赤壁賦中,他有這樣幾句“...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水落石出”蘇軾的賦中,本來是指冬的一種風景,但後人把這水落石出四字,用做真相畢露被悉破的意思。也有人把一件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以後,等到真相大白,也叫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