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綱舉目張的意思是指抓住事物的關鍵,帶動其他環節。比喻條理分明。那麼,你知道成語綱舉目張的主人公是誰嗎?綱舉目張的歷史典故是什麼?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綱舉目張的主人公是呂不韋。呂不韋,薑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傢、思想傢,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瞭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傢”。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成語綱舉目張的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班固《白虎通·三綱六紀》:“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漢·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成語綱舉目張的典故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傢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傢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各傢學說。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
《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傢之大成,是秦道傢的代表作,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在他在《呂氏春秋·用民》中說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義服人,其次是以賞罰治人。”
他接著寫道:如果“義”不足以讓人民為國傢效力而死,“賞罰”不足以讓人民棄惡從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呂不韋說,在禹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人民的關系。
呂不韋又說,人民不聽君主的話,不受國傢的使用,是因為賞罰不嚴。如果說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傢,那是因為他們掌握瞭使用人民的方法。
呂不韋總結說,人民所以聽憑國傢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這裡說的紀和綱,也就是調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傢的大政方針。
“綱舉目張”這個成語,便由呂不韋的這一論點演化而來。綱,指網上的大繩;目,即網眼。意思是說,提起網繩網眼就會全部張開。人們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