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眾叛親離的意思是形容眾人反對,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的狀態之中。叛:背叛;離:離開。那麼,你知道眾叛親離的主人公是誰呢?望眾叛親離又有什麼典故?
成語眾叛親離的主人公是衛國公子州籲。州籲,少時受父寵,愛好軍事。衛桓公繼位後,因州籲驕橫奢侈,便罷免其職務,州籲於是出國逃亡。前719年,州籲弒殺衛桓公自立,史稱衛前廢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弒君篡位成功的公子。
成語眾叛親離的出處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的意思是指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會流出口水,這樣能解渴。後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便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他人。
成語眾叛親離的典故
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籲。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公元前719年,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瞭!衛桓公說。接著,衛桓公也斟瞭一杯酒回敬。州籲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瞭。
衛國公子州籲殺死瞭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做瞭國君。這件事引起瞭國人的強烈不滿。州籲為瞭轉移國內的矛盾,借口替先君報仇而前去攻打鄭國。他為瞭得到宋國的支持,派人對宋殤公說,如果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就會消滅宋國在鄭國的禍根,何況在這次戰爭中,宋國充當主帥,衛國出軍費,如果再聯系陳國和蔡國,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宋殤公當然願意那樣做,於是宋國和衛國聯合陳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在把鄭國的東城門包圍瞭5天後,才勝利撤兵回去。
魯國的國君對此非常擔心,他詢問自己手下的人州籲是否能夠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說隻聽說做國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愛戴,沒有聽說靠胡作非為贏得人心的。州籲仗恃他擁有重兵,到處發動戰爭,把災難帶給瞭人民,這樣就會失去人民,國內的民眾都會反叛他,親信的人也都遠離他,他要想成功事業,是不可能辦到的。果然沒過多久,州籲就被石設計殺害瞭。後來,人們用“眾叛親離”表示某人失去民心,非常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