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簡介 歷史上蹇叔的評價是怎樣的?

2016-08-21 19:40:58

蹇叔,春秋時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人,曾任秦國右相。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傢和軍事傢。為百裡奚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那麼蹇叔簡介是什麼?歷史上蹇叔的評價是怎樣的?
蹇叔(前690年-前610年),男,春秋時期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集)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傢和軍事傢。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視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蹇叔簡介
蹇叔,春秋時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人,蹇叔本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樂於農耕的隱士。住處簡樸而幽雅。他的房舍實際上就是一片茅廬。沒有寵辱之爭,沒有名利之奪,有的隻是一種詩人風情、大傢氣概與智者的泰然自若。蹇叔的生活單純而悠閑。蹇叔的志趣高遠而隱忍。蹇叔不是鋒芒畢露之人,也絕不是平庸凡俗之輩。無論是道德、情操,還是修身養性,都在高雅的志趣中得到錘煉和升華。他又是那種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人。他從事勞動,但是沒有閑散和消磨,為生活歌唱,為心靈吟誦。他淡泊名利,但是對世界充滿愛心,對未來充滿希望。他隱居村野,但是懷著善良的本性,揣著責任和道義。
蹇叔有知人之明。虞人百裡奚在傢鄉找不到出頭之日,壯年時離妻別子,遠走他鄉,希望能夠找一個施展一生才學和抱負的地方。他先後遊歷瞭齊國和周都洛陽,然而處處得不到賞識和錄用。流落到宋國的時候,百裡奚陷入瞭極度的困境之中,隻得沿街乞討。在銍邑乞食的時候,他遇見瞭蹇叔。蹇叔見百裡奚相貌奇偉,與談時事,百裡奚應對如流,遂對百裡奚刮目相看,頓時起瞭憐愛之心,將百裡奚收留在自己傢中。兩人宏論崇議,惺惺相惜,結為知己。
  蹇叔有識勢之智。蹇叔在百裡奚入仕為官方面提瞭不少建議和忠告。當時齊國的公子無知殺瞭襄公,自立為君,懸榜招賢納士。於是百裡奚想去投奔齊君無知,這時被蹇叔勸阻瞭。蹇叔說:“襄公之子出亡在外,無知名位不正,終必無成。”於是百裡奚打消瞭應召的念頭。後來齊君無知出遊雍林,這裡有很多對他有怨氣的人,暗中將他襲殺瞭。百裡奚由於聽從瞭蹇叔的勸告而免去瞭這次災難。
人們入仕做官,有的是為瞭成名獲利,有的是為瞭光祖耀祖,又的是為瞭建功立業,可是為瞭朋友而入仕的,蹇叔當數第一人。做瞭高官的百裡奚,深識蹇叔的才幹,於是向秦穆公舉薦瞭蹇叔。百裡奚對秦穆公說:“蹇叔見識高遠,勝我十倍,乃當世之賢才。請任蹇叔,臣甘當輔佐。”
蹇叔到瞭秦國,秦穆公向他請教治國圖霸的良計。蹇叔說:“德義是根本,刑威隻能補不足。國傢有德無威,國勢不張;有威無德,民心不服。必須德威互用,才是立國之道。”(“德為本,威濟之。德而不威,其國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內潰。”)。秦穆公對蹇叔的雄才大略佩服不已,秦穆公拜蹇叔為右庶長,百裡奚為左庶長,也就是“二相”,兩人同掌朝政。在蹇叔跟百裡奚的輔佐下秦國不斷的強大。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瞭基礎。
歷史上蹇叔的評價是怎樣的
蹇叔是春秋難得的治國之才,蹇叔在出任秦國相國是以都已是七、八十歲的人瞭。可以說是大器晚成。蹇叔與老友百裡奚一起,依靠出眾的才智和超群的謀略,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霸主地位,起瞭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其晚年建樹瞭輝煌的業績。可以說,蹇叔和百裡奚的智慧改變瞭中國歷史的進程,一個文明程度最落後的小國從此開始領導中華文明,秦穆公正是因為得到瞭蹇叔、百裡奚,在他們的輔佐之下才最終成就霸業,成為瞭春秋五霸之一。於是就有瞭秦無“蹇”不成霸與“百裡致霸”之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