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陜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傢村)人,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傢、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為秦朝立下汗馬功勞到最後的結局居然是被秦王賜死,白起為何晚年會不得善終呢?一起來看看吧。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瞭,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瞭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瞭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秦國二十級軍功爵制的第十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取得五個城池,斬殺韓軍五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瞭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裡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裡,星羅棋佈,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占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瞭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瞭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後,秦國軍隊分成兩路:王齕進攻皮牢,取得大捷;司馬梗率軍占領太原。韓、趙兩國感到恐慌,派使臣蘇代帶重金去見秦國宰相應侯。使臣問:“武安君白起擒住趙括瞭嗎?”應侯回答:“是的。”使臣又問:“秦軍將要圍攻邯鄲嗎?”應侯回答:“是的。”使臣說:“武安君白起為秦國連續打勝仗,奪取城池七十餘座,功勞無人能比。將來白起的位置肯定會高過您。您願意做他的手下嗎?秦軍曾經攻打韓國,占領上黨,但上黨的居民都不願歸附秦國,反而歸附趙國。可見天下的人都不樂意成為秦國的臣民。如果現在秦國滅亡趙國,向北攻打燕國,向東攻打齊國,向南攻打韓、魏兩國,秦國又能得到多少民眾呢?不如讓這些國傢割地議和,不要再讓他們成就武安君的功業瞭。”應侯覺得有道理,便對秦王說:“秦國軍隊現在已經疲勞,不如先答應韓、趙兩國割地議和,暫且讓士兵休息一下。”秦王聽從瞭應侯的建議。不久,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給秦國。白起知道這件事後,開始和應侯之間有瞭嫌隙。
後來,秦王命五大夫王陵發兵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當時武安君白起正在生病,就沒有前去。王陵攻不下邯鄲,秦王派兵增援,但還是攻不下。白起病好以後,秦王想讓他代替王陵。白起說:“邯鄲本來就不好攻打,而且諸侯的增援人馬一天天到來。諸侯怨恨秦國已經有一段時間瞭。秦國軍隊雖然在長平大勝,但自己也消耗瞭一多半兵力。現在國內空虛,如果長途跋涉去爭奪他國的國都,到時候趙國在內抵抗,諸侯在外支援,秦軍必敗。現在進攻邯鄲是不行的。”秦王認為白起不聽從命令,就派應侯去敦促白起。白起始終不願意帶兵,一直稱病辭謝。秦王隻好讓王齕代替王陵,王齕包圍邯鄲八九個月,也不能攻克。
這時,楚國春申君和魏公子率兵數十萬人趁機攻擊秦軍,秦軍損失慘重。白起得知這種情況後說:“秦王不聽我的話,看他現在怎麼辦!”秦王聽瞭他的話,大怒,強迫白起為將。白起自稱病得很重,應侯去動員敦促,白起還是不就任。秦王於是免去白起的官爵,把他降為士兵,並流放至陰密。白起因病沒有立即前行,過瞭三個月,各路諸侯加緊進攻秦軍,秦軍節節敗退。秦王命白起不準留在咸陽。白起隻好離去,出咸陽西門十裡,來到杜郵。這時秦王和應侯以及群臣商議說:“白起這次遭貶,心裡很不服氣,必有怨言。”於是秦王便派人賜給白起一把劍,讓他自殺。白起接到劍後,感嘆道:“蒼天!我犯何罪,竟至於此!”過瞭一會兒,白起又說道:“我固然該死。長平之戰,趙國降者數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將他們全部活埋坑殺,足以一死。”說罷,拔劍自刎。秦國人深知白起死得冤枉,都哀憐他,鄉邑間每年都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