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論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2016-08-21 19:46:50

公元前 221 年,秦王贏政(公元前 246—前 210 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結束瞭戰國以來封建諸侯長期割據的局面,統一瞭全中國,建立瞭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傢。這個國傢的疆域,東至大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河套、陰山、遼東。
為瞭統治這個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國,秦王贏政創建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樹立瞭絕對皇權,鞏固瞭統一。秦王贏政的這些活動,把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那麼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促使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有四個根本原因:
1、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系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瞭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傢政權,以維護國傢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瞭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2、社會根源:鞏固、維護國傢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無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傢統一。
3、思想根源:法傢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後,一直以法傢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傢學說,創造瞭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
4、地理原因:由於中國屬於大河文明,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束縛瞭過多的勞動力,無法更多的發展商業與手工業。而且領土面積較大,需要統一的管理。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使秦朝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傢,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這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多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傢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瞭重要作用;奠定瞭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並不斷加強;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而秦朝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隻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於統治者姓贏,又有贏秦之稱。

秦朝統一六國後,秦王贏政立即著手進行集中權力的活動。他兼收采納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佈自己為這個封建統一國傢的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承,相繼而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規定皇帝自稱“朕”,並制定瞭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措施,都是為瞭顯示封建統一國傢最高統治者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周代以來封國建藩的制度,與專制皇權和統一國傢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須改變。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傢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1 年),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縣制度。 秦始皇接受瞭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聽命於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就確立瞭。
秦始皇所創立的上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基本上被後代的封建統治者所繼承。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使秦朝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傢,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這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多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傢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瞭重要作用;奠定瞭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並不斷加強;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