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疆域有多大?夏、商比西周的疆域要大得多

2016-08-21 20:14:54

  宣王即位後,吸取厲王教訓,刷新政治,勵精圖治,“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詩經•大雅•民勞》毛序),史稱“宣王中興”。但周宣王的一些舉措,並沒有消除奴隸制危機的根源,又加上他對東南方的荊楚、淮夷、徐戎連年征戰,耗費瞭大量的人財物力,則更加速瞭西周的滅亡。

  周懿王時,被逼遷犬丘(陜西興平縣南又名槐裡),宣王晚年,又在向北討伐太原戎、奔戎的戰爭中接連敗北。終於在征薑戎的一戰中全軍潰散。宣王幾乎被擒,國力大衰。幽王時,由於昏庸無道,申候聯合犬戎攻周,殺幽王於驪山下,西周遂亡。

  西周為犬戎所滅。周平王東遷後,地域就更小瞭。其時王室衰微,五霸並立,周天子徒有虛名。除齊、晉、秦、楚、宋五霸外,尚有衛、鄭、黎、魯、陳、蔡、燕、吳等較大諸侯國,號稱十三諸侯國。連其他小國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周邊少數民族共三十餘。東北有小戎(北戎)、東胡、肅慎;西北有羌、林胡(林人)、樓煩;南有百濮、揚越;西有大戎(陜西延安)、小戎(甘肅敦煌)、驪戎(陜西臨潼)、犬戎(犬戎本部在青海西寧,一部遷居陜西省鳳翔);東有萊夷、東夷、淮夷與諸夏錯處。在中原又有赤狄潞氏等族居太行山南段東西二麓,赤狄別種又有東山皋落氏(山西垣曲)、廧咎如(嗇音強,咎音高)、留籲(山西屯留),鐸辰(山西長治)。白狄在今陜北,白狄別種鮮虞、肥鼓等在今河北中部。又有揚拒、泉皋、伊雒之戎、陸渾之戎在伊、洛之間,茅戎在今山西平陸,戎蠻在今河南臨汝,通稱戎狄。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主要是對付北方的犬戎、鬼方、山戎、北狄,戰國時期燕、趙、魏修長城主要也是對付北方的匈奴。 本文來自歷史大全網

  我們還應註意一個現實,那就是在秦朝統一中原之前,北方的匈奴已經將山戎、北戎、赤狄、白狄、林胡、樓煩、犬戎、鬼方等方國統一為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傢,其勢力已經足以對秦朝和西漢前期構成威懾。

  由於南北對峙,國傢的疆域必然縮小,因此我們說商朝無論從疆域擴展上,還是聲望上都比西周要強大得多,因此外國史學傢在寫全球通史時以商朝作為古代中國文明的代表。夏朝和周朝相比也應該說不小於周朝。

  近年來,臺灣學者王明珂借鑒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兼顧歷史事實、歷史記憶、歷史心性分析來探索史實,開創許多新的歷史研究內容,或延續、補充過去中斷的研究傳統。他認為西周青銅器銘文作為一種社會記憶,經歷瞭選材、制造、使用、廢棄或保存的過程,而成為古人與我們所見的文獻資料。銅器銘文中,通常有作器者之名、其祖先之名或族徽,記載自己或祖先的功績,以及自身因此受賞的榮耀。在許多銘文中,祖先輔佐文武王的功績或作器者的當代功績,受賞賜之物所象征的威權與尊貴地位,以及“子子孫孫永寶用”所隱含對未來的期望,共同組構成一個述事文本,用以強調在周王為首的政治秩序中本傢族延續性的尊貴地位。銅器材質珍貴,制作耗力耗時,隻有掌握社會權力與資源的人才能藉此將他們的集體記憶記錄下來,並以此支持其優勢社會地位。而絕大多數帶銘文的西周銅器都出於渭水流域,也顯示當時的“東方”在政治權力上的邊緣地位。征發“蠻夷”有功而受賞之事是銅器銘文中普遍的一個記憶主題,征發的對象主要是東國、東夷、南國、楚荊、淮夷、南淮夷等東方或南方族群。然而在先秦文獻中北方的戎狄卻成瞭西周由始至終的敵人。

  綜上所述,夏朝的疆域北起蒙古草原,南至巴、吳,東西近兩萬裡。商朝的疆域北起遼河,南至荊湘,東至還北至海,西至甘、陜。周朝北方有山戎、北戎、赤狄、白狄、林胡、樓煩、犬戎、鬼方,東有東國、東夷,南有楚荊、淮夷,其疆域遠不及夏、商兩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