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歷史上唐太宗三兒子李恪是怎麼死的?

2016-08-12 22:57:02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乃隋煬帝之女。 之前我們有討論過,李恪沒有當上皇帝的原因,其一就是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後來隻能是當瞭吳王,盡管李恪的才能比李治高很多,因為畢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宮廷權力鬥爭中安身立命談何容易。

  李恪的生平

  難以鬱林王恪,始王長沙,俄進封漢。貞觀二年徙蜀,與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國, 久乃為齊州都督。帝謂左曰:’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十年,改王吳,與魏、齊、蜀、蔣、越、紀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

  帝賜書曰:“汝惟茂親,勉思所以籓王室,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外之為君臣,內之為父子,今當去膝下,不遺汝珍,而遺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晉王為太子, 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 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帝乃止。故無忌常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

  臨刑呼曰: “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四子,仁、瑋、琨、璄並流嶺表。顯慶五年,追王鬱 林,為立廟,以河間王孝恭孫榮為鬱林縣侯以嗣。神龍初,贈司空,備禮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瞭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
李恪是怎麼死的?

  長孫無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瞭,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從太宗立李治為太子以後賜吳王恪書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還是很有野心的,太宗書誡之曰:“吾以君臨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親,寄惟籓屏,勉思橋梓之道,善侔間、平之德。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三風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則克固盤石,永保維城。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宜自勵志,以勖日新。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故誡此一言,以為庭訓。”

  若吳王恪是個太過於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費盡苦心地告誡他。 還有一樣東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卷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至於之後他能當上司空,我覺得是李治和長孫無忌的一種政治伎倆。挑個在皇帝上頭最大的兄弟封賞,安定人心。李治豈是無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當皇帝最大的阻礙,隻有除瞭他,他才能安枕無懮。長孫無忌更不是不忠或什麼奸詐的,隻是他是隨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當然不會拱手將皇位送給這個隋煬帝的外孫,吳王李恪。

  由於李恪有隋朝宗室的這一層特殊身份,其難以被朝臣們接受。想想也是,在當時那個封建禮法至上的時代,文武朝臣們當年跟隨李淵父子歷經生死打下來的江山,又怎能讓唐朝的皇帝寶座重新回到隋煬帝一支?

  至於當時的國舅長孫無忌,更是視其為眼中釘,假如不是他當時強烈反對李恪當太子,恐怕唐朝的歷史都要改寫。

  等到李治登基,長孫無忌掌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李恪的形勢發展,後來其憑借手中的權勢,先謀立太子李忠,後又相繼冤殺瞭吳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自盡,年約三十四歲。

  至此,長孫無忌由此掃清瞭獨攬朝政的一切障礙。至於後來武則天當權後,如法炮制,陷害國舅長孫無忌謀反,那是後話,不再細說。

  唐朝的宮廷可謂是血雨腥風,隻要和權力沾上點關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