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是怎麼死的?

2016-08-12 22:58:28

  但是薛顗想要起兵,是不是一定就要告訴他的弟弟薛紹呢?我認為他應該沒有告訴,而且還要盡可能地避免讓弟弟知道。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薛紹當時已經是太平公主的駙馬瞭,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則天的掌上明珠,母女倆感情甚篤。如果他把起兵計劃透露給薛紹,薛紹再不小心透露給太平公主,那不等於自投羅網嗎?可能有人會說,哥倆兒住到一塊兒,這邊招兵買馬,緊鑼密鼓,那邊怎麼可能一無所知呢?這還真有可能。因為按照唐朝的慣例,公主出嫁之後都是由國傢單獨建造府邸,不跟夫傢住在一起。換言之,薛紹、薛顗兩個人雖然是親兄弟,但是他們的住宅卻可能相隔甚遠。這樣一來,薛顗向弟弟隱瞞造反的事情也並不困難。如果這番推理成立,那麼說薛紹造反就是一樁冤案瞭。

  冤枉與否暫且不管,眼看著薛紹身陷囹圄,太平公主怎麼辦呢?她肯定要積極營救啊。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太平公主和薛紹是結發夫妻啊,何況已經生瞭四個孩子瞭,怎麼能讓孩子這麼小就失去父親的怙持呢!所以,太平公主便跑到武則天面前哭哭啼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苦哀求,母親看在她們母女情深的面子上饒過薛駙馬。她說,您看我們倆剛剛結婚七年,感情這麼好,最小的一個孩子才滿月,您怎麼能夠忍心把他殺死呢?再說你說他謀反,證據在哪兒啊?您僅僅懷疑他,就能把他殺死嗎?太平公主肯定是跟武則天擺事實、講道理,而且講感情。按照她的想法,既然她是母親唯一的女兒,母親又那麼愛她,怎麼會置她的幸福於不顧呢!那麼武則天到底有沒有給太平公主這個面子呢?在江山穩定和女兒的感情之間,武則天選擇瞭前者,最終還是把薛紹以謀反罪論處瞭。但是太平公主畢竟求瞭情,所以薛紹沒有被直接斬首,而是打瞭一百大棒,扔進監獄裡餓死瞭,好歹保存瞭全屍。那一年,太平公主剛剛二十五歲。

  那麼,既然薛紹沒有謀反,而且自己的寶貝女兒太平公主又這麼苦苦哀求,為什麼武則天非要置薛紹於死地呢?問題的關鍵在於,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嫁錯郎瞭,當初太平公主嫁給薛紹,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唐高宗的姐姐,這門婚事的意義在於鞏固李唐江山。而現在,武則天要改李唐為武周,需要加強武傢的力量,這時候太平公主要承擔新的政治使命,所以薛紹必須讓位。換句話說,對於野心勃勃的政治傢武則天而言,太平公主也不過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目的無非是為她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務。這樣一來,薛紹剛死,武則天就開始給太平公主張羅再嫁的事情瞭。而在挑選這個新駙馬時,得滿足一個條件——必須姓武。
太平公主的二婚人生

  到底誰是合格的駙馬候選人呢?武則天提出的第一候選人是武承嗣,他是武則天的大侄子,當時襲爵周國公,是武則天父親的繼承人。武承嗣為武則天改朝換代立下汗馬功勞,是武周王朝的功臣,也是武則天的重點培養對象。把寶貝女兒嫁給最有政治前途的侄子,這是武則天打的如意算盤,而且,在武則天心中,也曾經考慮過將自己的皇位傳給這個侄子,那女兒就可達到一個女人一生的頂點——皇後瞭,這也是對女兒的愛護啊。而武承嗣方面,他要想再往上攀一步,也需要抓住這樣的良機。所以,他肯定也願意答應這門親事。剛開始太平公主也答應瞭,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婚禮即將舉行的時候,太平公主忽然變卦,當瞭“逃跑新娘”。而武承嗣這個候選人也奇怪地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武則天伯父武士讓的孫子武攸暨。

這是怎麼回事呢?史書的解釋是武承嗣身患“小疾”,關鍵時候身體鬧毛病瞭,太平公主這才變卦。如果真是這個原因,我們也能理解,太平公主當時剛剛二十五歲,按我們現在的眼光看,還是一個年輕姑娘嘛,憑什麼讓人傢嫁給一個病秧子啊。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以後活不瞭多久,這婚姻締結得還有什麼意義呢?但是,這兩個候選人之間的轉換其實沒那麼簡單。我個人認為,淘汰武承嗣、改嫁武攸暨反映的是太平公主內心的真實意願,其實太平公主並不願意嫁給武承嗣。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必須要確認,武承嗣的病是否嚴重到不能結婚的程度呢?顯然沒有。因為武承嗣死於聖歷元年(698年),距離太平公主第二次擇婿已經過瞭十年之久,而此前武承嗣一直在積極謀求太子之位,表現得生龍活虎,根本沒有多病的記載。就算是在聖歷元年去世,也是因為武則天最終選擇瞭李顯做自己的接班人,武承嗣半生心血化為烏有,心理打擊太大,因此鬱鬱成疾,這才一命嗚呼。可見在垂拱四年(688年),就算是武承嗣有病,也隻是一些小毛病而已,大約感冒發燒一類的,不應該影響婚姻大局。這樣看來,所謂武承嗣有病,隻是一個借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