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秘史:揭秘恭親王奕訢為什麼直接推 撞慈禧太後

2016-08-12 23:01:49

  事情的起因:慈禧有一寵臣,欲從紫禁城正門出去辦事,門官不允許,稱其違背祖訓(此門是皇帝本人進出的禦道),雙方就爭吵起來。慈禧偏袒自己的走狗,要奕訢和刑部處死一點不給面子的門官。奕訢嚴詞拒絕。慈禧很下不來臺:“你算老幾?敢頂撞我?”奕訢不服軟:“我是恭親王。”慈禧威脅:“我撤瞭你的王爵!”奕訢不懼:“你撤得瞭我王爺的稱號,可改不瞭我是先皇六兒子的身份!”言下之意是你算老幾,反過來把慈禧給難住瞭。看來奕訢的本性是不畏權貴的耿直之人,傲氣十足。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北京的王府多。僅1920年(已是清帝退位後第八年)的《北京實用指南》,就記載瞭其時有名有姓、建築尚存或可查的王公府邸合計74所。還不包括那些已廢棄、湮滅或失傳瞭的。

  諸王的地位,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王府的規模與豪華程度,也就僅次於皇宮。楊東平在《城市季風》一書裡贊嘆:“曾遍佈九城、建制宏大、精美考究的王府宅第是四合院民居樣式的珍品,也是北京建築文化遺產中的無價珍寶。京都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拓城始,修造瞭多少王府,已不可考。明代的王府今日已不可得,尚存的舊京王府基本是清代的。按清朝規例,皇帝之子成年後封王分府,根據不同的王位品級,按規定形制建府……”清朝因入關有功而“世襲罔替”、蔭護子孫的“鐵帽子王”,共有八位。這八大親王是大清創業的臺柱子,各霸一方,身後延續著八大傢族。而八大王府裡又繁殖瞭多少喜怒哀樂的故事?其中最輝煌的要數什剎海西岸前海西街17號的恭王府。

  說起恭王府,人們往往隻知其為王府,不知其曾是和坤的私宅。和坤的名氣夠大的瞭——當然,是臭名。“乾隆朝幾個宰相,納親橫;於敏中貪;付恒奢;和坤則集橫、貪、奢於一身,寵冠朝列二十餘年。”(引自鄧之誠《骨董瑣記》)這個正紅旗下的三等輕騎都尉,平步青雲,逐漸由總管儀仗、禦前侍衛頻升為戶部侍郎、軍機大臣上行走、總管內務府大臣、大學士,最終戴上瞭一品朝冠,莫非乾隆看走眼瞭?乾隆的寵愛無意識地培養瞭一個大貪官。小人得志,總有原因的,有靠山的。直到乾隆駕崩後,和坤才被革職、抄傢、賜自盡,據說查抄充公的財產合銀價幾萬萬兩。

  前海西街的這處豪宅,不知在和坤資產中占瞭幾分?總之是用貪污受賄的贓款堆砌起來的。被沒收後,賜慶郡王永麟為老慶王府。咸豐元年成為恭親王奕訢的府邸,改名恭王府。奕訢是道光第六子,因而恭親王府俗稱六爺府。

  歷史地理學傢侯仁之作過評語:“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訢既是皇弟,又曾任軍機大臣,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集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晚清的歷史,和恭王府的關系較密切。尤其英法聯軍入侵後,是直接和奕訢談判,簽訂《北京條約》的。咸豐去承德避禍,令恭親王留守京城“主持撫局”。這是一盤很難收拾的殘棋,連皇帝都下不瞭的,隻好委托自己的兄弟充當替罪羊,跟兵臨城下的英法聯軍討價還價,賠笑臉、求情。“這是個置之死地的‘差事’。和談破裂,背城一戰,奕訢隻能‘殉社稷’。和談成功,背上個喪權辱國的罪名,既‘隗對祖宗’,‘亦無顏於人世’。可是奕居然‘不辱使命’,不佃‘妥善’地處理瞭‘撫局’,而且利用‘留守’之職和洋人拉上瞭關系,打開瞭局面,控制瞭北京地區。”(引自方彪著《北京簡史》)

  恭親王作瞭咸豐的“人體盾牌”,抵擋腥風血雨。然而這“小六子”確實有幾分指揮才能與外交手腕,總算把一團亂麻理出瞭頭緒。恭親王本是挽弓當挽強的世襲貴族,有射天狼之豪情。不得不屈尊與豺狼談判,賠禮道歉,委曲求全。想一想,真是夠為難他的。若將奕訢比作中流砥柱,有點誇張瞭;但他畢竟努力發揮著能屈能伸、能開能合的外交傢風度,以應付禍從天降的激變。不容易啊。

  恭親王參與瞭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後(1853-1898年之間)幾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動。"辛酉政變"時他把慈禧扶上“垂簾聽政”的寶座。

  【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築群】

  “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恭王府占地面積超過100畝(與今中山公園大小相當)。王府前面的馬廄和草料場,後來成為一個文豪的樂園,即今“郭沫若故居”。恭王府在什剎海西岸,北岸則有醇王府,醇親王是恭親王奕訢的弟弟。恭王府和醇王府毗鄰而居,屬於晚清最著名的兩大王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