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揭秘劉備三顧茅廬的真相

2016-08-13 12:46:52

可愛的裴松之似乎覺得諸葛豐作為諸葛亮的遠祖還不夠格,搬出瞭秦末的將軍葛嬰,還說西漢文帝追封其子孫為諸侯--諸縣侯。但他自己也覺得這一說法不太可信。不管怎麼說吧,諸葛亮早年生活是曲折瞭點,但他的世族子弟身份是確定的。讀者會問瞭:世傢子弟多瞭去瞭。何況諸葛亮還是因戰亂從北方流落荊州的外來戶,他有什麼劉備特別需要的價值?17歲的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來世族。在後來短短的十年時間裡(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瞭荊州統治階層之中,成為人際網絡重要的一個節點。

  世族門閥政治開始於漢朝,盛行於三國,鼎盛於東晉,衰落於唐宋。東漢時期世代為官的世傢和鄉裡大族掌握政權和選舉權。如汝南袁傢、弘農楊氏等,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他們以儒教文藝相標榜,抨擊時政、品評人物,形成瞭強大的社會階層。非世族子弟的曹操年輕的時候就死皮賴臉地往這個圈子裡蹭,被人罵瞭一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反而興奮地蹦蹦跳跳,名聲大振。東漢末年,荊州襄陽一帶是世族大傢集中的地方。統治荊州的是大軍閥劉表。劉表(公元142~208年)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世傢子弟出身,從小就在圈子內被吹捧為"八友"之一。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出任荊州刺史,治都襄陽。劉表成功地取得瞭本地地主力量的支持,統治荊州長達十八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表病死。曹軍到襄陽,劉表子劉琮舉州降。

  支持劉表的主要是荊州本地世族勢力蒯傢和蔡傢。蒯良、蒯越掌管荊州行政財政,蔡瑁控制荊州軍隊。劉表還與蔡傢聯姻,鞏固統治。除瞭13這兩大世族外,荊州還有龐傢(龐德公:頗有名望的頭面人物,經常品評人物;龐統:龐德公的侄子,名望顯著),黃傢(黃承彥:沔南名士),馬傢(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馬良:鄉裡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其弟馬謖以才幹著稱),習傢(習禎:"有*,善談論,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各傢相互聯姻,如習禎將妹妹嫁給龐傢子弟龐林為妻,蔡瑁迎娶黃承彥的姐姐為妻,結成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對於流落荊州的中原世族子弟,因為現實利益分配的考慮,本地世族勢力是排斥的。劉表政權也點綴瞭少量外來勢力,但都閑置不用。諸葛亮就是多數失意的北方世族子弟之一。可是別忘瞭,關系是人創造出來的。諸葛亮就是編織人際關系網絡的高手。

  首先,諸葛亮交遊的朋友都不是一般的書生或普通地主。崔州平和徐元直是正傳中提到的諸葛亮的好友。裴松之引《魏略》補充道: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後公威思鄉裡,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我們來一一分析諸葛亮的朋友群。崔州平,博陵(今河北蠡縣)人。其父親崔烈是漢朝末期的司徒與太尉,名士;其長兄崔均參與瞭關東諸侯征討董卓運動。崔烈因此被董卓關押在長安,死於董卓死後的諸將紛爭。崔州平當時算是在荊州避風頭。潁川石廣元,名韜,後任太守、守典農校尉。

  這官職相當於擔任瞭一個地區行政司法長官後,兼任瞭本地區的後勤司令,佩少將軍銜。徐元直就是《三國演義》中大名鼎鼎的徐庶,後來在魏國做到瞭右中郎將、禦史中丞。徐庶的官職很大,相當於中將軍銜、兼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汝南孟公威,名建,也跑到後來的魏國擔任瞭涼州刺史、鎮東將軍的官職,相當於甘肅、寧夏及陜西、青海一部分的最高長官,上將軍銜。(漢朝的"將軍"很少,數以十計,並不是常設的,相當於日後的上將;中郎將、校尉就相當後來的中將、少將。我們發現曹丕能以五官中郎將的官職繼承曹操的職務,可見中郎將的分量。)諸葛亮的朋友個個都非凡人。

  但諸葛亮比他們更牛。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兄弟四個晚上臥談的時候,諸葛亮不無鄙夷地說:"你們三個人以後當官,都可以做到省部級。"事實還真讓他猜中瞭。其他三人問諸葛亮想達到什麼官職的時候,諸葛亮就不謙虛瞭,笑而不答,意不在刺史郡守的層次。第二,其他三個學習求精細掌握,而諸葛亮隻看其大概,理清思路。身逢亂世,清醒的頭腦和寬闊的眼光顯然比具體的知識重要。三人中後來做官做得最大的孟公威可能覺得在荊州受排擠,沒有出路,要回傢鄉謀發展。諸葛亮認為年輕人遨遊不限故土,要忍耐,求進取。現實生活中,諸葛亮這樣的人通常是朋友群的中心。這就是諸葛亮日後成就比三人高的原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