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王旦如何巧妙的拒絕契丹的勒索

2016-08-13 13:06:37

  《宋史 ·王旦傳》

  宋真宗時期的王旦,是史上聞名的“太平良相”,他的父親王祐對自己的子孫很有信心,在自傢庭院裡種下三棵槐樹,自信滿滿地說:“在我的子孫當中,一定能有人位至朝廷三公的位置。” 王祐的預言在他兒子王旦身上應驗瞭。王旦躋身北宋宰相位置,而且頗有作為。因此他這一傢族被稱為“三槐王氏”。

  逼對手按規則出牌

  宋真宗年間,與契丹定下檀淵之盟,以送歲幣換取邊境的平安。在這種武功不張的情況下,作為宰相的王旦,隻能盡量在檀淵之盟的格局下處理一系列涉外事務。

  某年,契丹向宋朝提出:在已經規定的歲幣之外,還要借貸一些貨幣。其實這分明是提高歲幣額度。對這種合約之外的不規則出牌舉動,該怎麼處理?

  宋真宗問王旦的主意,王旦說:“隻要用少量的借貸額就可塞住契丹的嘴巴。”王旦的應對辦法就是:以每三十萬歲幣為基礎單位,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向契丹提供三萬歲幣貸款,總貸款數額為六萬歲幣,然後在明年的歲幣中扣除這六萬多增的歲幣額。

  王旦這一招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對方逾越合約,索要額外的歲幣,我方卻將額外增加的貨幣置於原有合約的框架之內。不管對方要增加多少歲幣,都在既定金額的框架內核算。契丹想把多增的貨幣的性質變成小費,王旦卻擺明瞭這多增的仍然是歲幣,仍然按照原來合約辦,隻不過多增幾個百分點而已,而且還得償還。你要在框架之外出牌,我就把框架延伸,結果你出的牌還是在我的框架之內。

  契丹得知後,大為慚愧。就在契丹慚愧之際,第二年宋朝卻還照常給契丹既定數目的歲幣,沒有扣除前一年多給的六萬,以示寬厚,但同時表示:下不為例。從此契丹不敢在歲幣問題上節外生枝。

  又有一年,西夏的頭領趙德明(即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父親)以該國發生饑荒為由,在常例之外向宋朝索要糧食百萬斛。北宋的文武大臣極力表示反對:“趙德明不按既有合約辦事,下道聖旨好好批評他一番。”王旦卻自有良策,他說:“這事好辦,叫有關機構將百萬斛糧食準備好,放在咱東京城,趙德明他有膽就過來取。”趙德明聽說後很慚愧,拜服說:“大宋朝中有人。”

  王旦此舉的秘訣在於變客場為主場。眾人想到的是如何將糧草運到西夏去,王旦卻改變思維方向,叫西夏過來運。客場變成主場,氣場自然不同,趙德明就不敢惹是生非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