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施真實的下落?范蠡和西施的結局?

2016-08-13 13:19:20

  絕代佳人西施,春秋時期越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據說有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然而她為歷史所記載的不僅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在吳越爭霸中所充當的重要角色,以及她最後的歸宿。

  根據史料記載,西施與越國大夫范蠡在若耶溪邊相遇。西施仰慕范蠡言談舉止的不凡,范蠡也傾倒在西施絕美的姿色之中,兩人一見鐘情,相許終生。這段絕美的邂逅和愛情被後人寫成小說和戲曲,尤其是明代戲曲傢梁辰魚筆下的《浣紗記》,可謂美麗絕倫。但是不久,戰爭開始瞭。吳王夫差為瞭給自己當初在吳越戰爭中被越國刺傷致死的父親報仇,帶兵攻打越國,而且大敗越國,幾乎使越國亡國。

  越國被迫成為吳國的臣屬國,越王勾踐和一些大臣到吳國做吳王的奴仆。勾踐忍辱負重,過瞭3年奴隸般的恥辱生活,范蠡也跟隨勾踐夫婦為夫差服役3年才得歸國。勾踐回到越國後,勵精圖治,休養生息,時刻為報仇做準備。但是報仇不僅僅需要自己的強大,還需要對方的削弱。為瞭達到這個目的,勾踐采取瞭范蠡的“美人計”。范蠡設計獻出瞭自己心愛的西施給吳王,來禍亂吳國的政治。西施來到吳國後,因其絕世的美麗很快使夫差沉湎於女色之中.漸漸放松瞭對越國的警惕。

  從此以後,他聽信小人的奸佞之言,對伍子胥等賢良忠臣則百般厭惡乃至將他們賜死。伍子胥死後,吳王身邊更加缺少瞭忠臣的勸諫,國力日下。同時,他又大興土木,耗費國力民力,又發動瞭很多進攻中原的戰爭。可以說,吳國這些自取滅亡的行為,都是越國獻西施這個美人計所預期的結果。越國不成功就是不正常瞭。彼竭我盈,果然,越國終於滅掉瞭吳國,夫差自殺謝先祖為天下所笑。這個時候,西施到哪裡去瞭呢?廣泛流傳在百姓中間的是一種較為圓滿的結局,說越國滅掉吳國後,范蠡深知勾踐這個人隻能共患難卻不能同甘甜,因此,盡管他忍辱負重三年返越,又為政治、為君主犧牲瞭自己最愛的女子,可以說是越國最後勝利的最大功臣,但是他選擇瞭功成身退。於是吳國滅亡後,他接走瞭西施,與之泛舟江上,隱居江湖。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定居在陶地,范蠡改名為陶朱公,從此經商致富,並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大富人,地位不下公卿。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以及《越世傢》中都盛贊瞭范蠡的智慧。這樣西施也就從昔日的屈辱生活中走瞭出來,與范蠡度過瞭富足安寧的一生。這個結局反映瞭人們對這個美麗無辜的女子的同情,人們不忍心在她付出瞭自己的青春後遭遇更大的不幸。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用的就是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而與此相反的結局則是殘忍的,帶有對統治階級忘恩負義的醜惡嘴臉的譴責和抨擊。這種說法認為西施在戰爭之後被沉江淹死。《墨子·親士》篇中曾經提到說西施被沉於江水中,因為西施實在是太美麗瞭。墨子的記載因在時間上接近事情發生的時間而頗具可信性,可惜記載得實在太簡單。

  後來,又有史料說,吳國滅亡之後,越王將西施裝入瞭皮袋中沉江致死。唐詩和宋詞中也有“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以及“蛾眉婉轉,競絞綃,香骨委沉泥”等說法,都反映瞭西施的悲慘結局。這種說法盡管殘酷,但是也有可能性。范蠡早就說過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勾踐滅掉吳國後殺死當初幫助他振作奮起、治理國傢立下卓越功勛的文種不就是證明嗎?西施一個出身微賤的女流,被派去吳國施行美人計,這原本就是隱情,如果被別國知道勾踐是靠一個女子這樣一種不光明正大的手段來取得吳越戰爭的勝利,一定會輕視勾踐。勾踐怎麼能讓別國這樣看他?他懼怕西施回國後會泄漏這段隱情,所以就殺掉西施滅口。大概隻有這樣,才能將“美人計”這一段隱瞞,才能顯示他這個霸主的豐功偉績吧。否則,被人說成是靠女流爭天下,豈不為後世笑?對西施這種歸宿的推測,反映瞭百姓對統治者卑劣行徑的痛恨,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第三種說法是西施自殺身亡。西施原本是一個善良淳厚的浣紗女,並深深地愛上瞭范蠡。然而為瞭越國的政治大局,她不得不告別愛人來到吳國,與另外一個男子在一起。原本已經是一種屈辱,而吳王夫差又非常寵愛她,對她言聽計從,讓善良的她更加內疚。吳國被滅、夫差自殺更加重瞭她的負罪感。她回國後,面對為越人敬仰、身潔志廉的愛人范蠡,覺得自己玷污瞭范蠡的名聲。西施的心中該是怎樣的淒楚!何況越國以美人計滅他國,原不是光明正大,西施何嘗不知道越王必定不可能給她好的歸宿,國人一定也不能認可她。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在這樣的重重矛盾中,西施隻能選擇自殺,用自己的死來成全范蠡的名聲,用自己的死來成全國傢的名聲,也用自己的死來給自己的忠義做一個瞭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