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20:52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們不滿於她爭奪皇位時的殘忍和血腥,卻也無人不感慨這位女皇的英明才幹和敢作敢為,同時也贊嘆她統治期間政治的清明和經濟的繼續發展。就是這樣一位曾經在歷史上叱吒風雲、魄力十足的女丈夫,生前轟轟烈烈,在她死後,身後所留的卻僅僅是一塊無字石碑,讓人們詫異不已。
武則天陵就在今天陜西乾縣西北的梁山上。那是一座氣勢宏偉的皇陵-乾陵,裡面埋葬的是唐高宗李治及皇後武則天。在乾陵的東西兩側矗立著的是2塊高6米左右的墓碑,西面是“訴聖碑”,歌頌唐高宗的生前業績,而東面那塊屬於武則天墓碑卻沒有任何文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無字碑。武則天為什麼沒有依照慣例在自己的陵墓前樹碑立傳、以表彰自己生前的功績?關於武則天無字碑“一字不銘”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由於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不可評說。
武則天是一個傑出的女政治傢。高宗時她就已經逐漸參與和掌握瞭政治權力,到她退位,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50年。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期裡,她采取瞭一系列的措施來維護和鞏固自的統治。政治上積極扶持新興地主階級,敢於破格提拔人才,提拔瞭很多名臣,如後來唐玄宗時期的姚崇、宋璟等人。此外,她還首創瞭科舉制度中的殿試,對於任用人才起到瞭積極的作用。經濟上,她實施獎勵農耕的措施,並且興修水利,輕徭薄賦,促進瞭生產力的發展。此外,她還在西域設北庭都護府,鞏固瞭國防,也促進瞭民族間的交流,使對外關系處於良好的態勢中。這樣看來,武則天繼續瞭“貞觀遺風”,她的各個方面的政策都極大地促進瞭社會的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瞭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武則天的功勞確實是不可湮沒的。而自小就智慧過人的武則天,取《論語》中“民無德而名焉”之意,立一塊無字碑,表明自己功德無量,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正是她力求與眾不同的表現。與此立“無字之碑”以示自己功德無量的說法相反的是,有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並非是誇耀自己,而是她在晚年時幡然醒悟,自感罪孽深重,無顏立傳。
武則天皇位是以無數人的生命為代價的。當她還是一個昭儀的時候,為瞭爭奪權勢,她先是依靠王皇後將蕭淑妃打入冷宮,接著又親手掐死瞭自己的小女兒以陷害王皇後,最終鞏固瞭自己在後宮中的地位。當上皇後以後,她又施展毒辣的政治手腕,培養黨羽,消除異己,連當初支持她登上皇後位的長孫無忌也被逼自殺。當上皇帝後,為瞭維護自己的權力,她任用酷吏,濫施刑罰,將自己的反對勢力一一殘酷鎮壓,大批的唐王室臣子死在她的手下。而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她改李唐為武周,在傳統觀念看來更是大逆不道之舉。晚年的武則天從政治舞臺上走瞭下來.回頭看自己的一生,她深感自己對不起死去的冤魂,尤其愧對列祖列宗,又有何顏面為自己立碑樹傳?
折中的說法則是說武則天是一個聰明的人,她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時人對自己的看法不一,議論頗多。所以她幹脆留下無字碑,所謂“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又有人說墓碑之所以無字,乃是由於武則天的名分問題。武則天為唐高宗的皇後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才將她與唐高宗合葬在一起。但是畢竟武則天在唐高宗死後自己做瞭皇帝,那麼,該對她如何稱呼?“皇後”與“皇帝”的雙重身份使碑文落筆者處於兩難境地。最後隻好無奈地留下一片空白。
目前還有兩種與上述說法不同的看法。
其一認為,武則天的這塊墓碑原本並不存在。因為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並不值得立碑。雖然武則天後來做瞭皇帝八面威風,但是她畢竟還是女的。而武則天一介女流,竟然坐上瞭龍椅,還篡改唐為周,這是正統論者唯恐避諱不及的。既然如此,他們怎麼可能為她樹碑立傳、稱頌其功德?無字碑實際上是後來的好事者另加的。
其二,近年來,一些考古學者提出瞭全新的看法,指出無字碑最初立時是有碑文的。根據武則天的性格來說,她在位時大興土木、炫耀自己,怎麼可能到瞭晚年馬上就轉變瞭心性,默默無聞起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她原本為自己撰寫瞭碑文,但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上看,晚年時候的武則天是被迫讓位給李顯的,實際上她一直在處心積慮地謀劃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孫。加上她曾經害死瞭那麼多唐室的子孫,怎麼能讓李顯對她敬愛起來?因此,武則天死後,李顯雖然不能公開宣泄自己對母親的怨恨,但是也不願意對母親歌功頌德。於是,就什麼也不說,碑上也就沒有字瞭。持這種看法的學者還進而指出武則天生前為自己準備好的碑文可能被埋葬在乾陵的地宮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