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21:36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諸侯割據,相互討伐的事太多,施暴行的人也太多,百姓水深火熱。隻有結束亂世,百姓才能穩定下來。這諸多頭緒,種種煩惱,當然不是一個沒有兵權沒有政權的賈詡能管得瞭的,但這一切,可以說絕大部分是因為賈詡的一句話引起的。
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大將軍何進謀誅閹宦不成反為所害,而何進所召的並州牧董卓(還兼有前將軍、斄鄉侯的官職和封號)已經在進軍洛陽的途中,同時董卓受何進密令又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後誅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進已死。
當時洛陽大亂,袁術、袁紹兄弟率軍攻擊皇宮,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董卓遂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 後來董卓當權暴虐不仁,又為呂佈、王允等人設計誅殺,王允為人剛直,當時犯瞭一個策略上的錯誤,就是沒有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權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擁兵屯於陜,一段時間後沒有聽到赦免的消息,又接著有謠傳說洛陽中人要誅滅所有涼州的董卓所部官吏,於是大傢惶恐不安,當時眾人都紛紛準備解甲逃亡,這個時候,賈詡粉墨登場瞭。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少時並不出名,唯有漢陽閻忠異之,謂賈詡有張良、陳平之奇(閻忠此人也是一代名士,而且可以說頗有政治遠見。
他明白東漢皇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曾經勸說名將車騎將軍皇甫嵩起兵推翻東漢皇朝,皇甫嵩不從,忠乃亡去。後《英雄記》有曰:涼州賊王國等起兵,共劫忠為主,統三十六部,號車騎將軍,忠感慨發病而死)。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疾病辭官,西還至汧,道上遇見氐人(遊牧民族),和同行的數十人皆為他們所抓,賈詡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傢必厚贖之。”當時的太尉段颎,因為久為鎮邊大將,所以威震西土,因此他便假稱是段颎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其馀的人卻都遇害瞭。
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這個“權”字,用得頗為妥帖,因為賈詡的確是這樣一個人。 就在董卓所部的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打算散夥的時候,賈詡阻止瞭他們。他的理由是:“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傢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他這麼做,因為他也是董卓所部的官吏,記載說“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陜,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所以他此舉也是為自己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打算,因為李、郭等人本就是馬賊及軍人出身,未必是一個亭長可以捉拿的。
此舉的直接後果,是李、郭等人“遂將其眾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眾十馀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十日城陷,與佈戰城中,佈敗走。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誅殺卓者,屍王允於市……傕、汜入長安城,屯南宮掖門,殺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吏民死者不可勝數”,漢獻帝北李、郭等所挾,而關東豪傑乘動亂之機自此開始瞭大規模的攻城掠地行為,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在此以前,各地諸侯還不敢很明目張膽地進行此類舉動,正是賈詡的這個建議,使東漢天下陷入瞭空前的混亂狀態。此後,關中又因為李、郭等人的爭權奪利,傷亡巨大,極大地破壞瞭當時黃河中遊地區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
《三國志》雲:“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指李、郭入洛陽前),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饑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又有雲:“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墻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饑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饑死墻壁間”,荼毒之烈,究其本源,實出於賈詡這一言之謀,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註的時候有評曰:“臣松之以為傳稱“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